东莞市南城阳光中心小学 肖威《不辞长作东莞人》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7-23 11:11:36

十三年前,我坐上绿皮火车,从老家湖南常德出发,望着车窗外群山与稻田连绵起伏的波浪,心中有期待,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十六个小时的车程,我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先驱之城——东莞。

这是一座被自然万物温柔以待的城市,暖晴是它的主格调。阳光宠溺地将其包裹,云朵惬意地在层层绿意里摇曳,将我旅途中的倦意和对未来的忐忑一扫而空。我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将手头事务安置妥当后便立刻来到街头打量这座城市:街道上不见垃圾的踪迹,只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挺拔站立,公园里争奇斗艳的花朵和公路上井然有序的车辆......舒适、整洁,是东莞带给我的第一印象。

不久,我满怀期待地迎来了参加东莞首届垃圾分类演讲大赛的宝贵机会。这不仅是初来乍到的我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更是我深入探索东莞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以及传递环保理念的绝佳契机。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在关键时刻添上一抹意想不到的转折。

就在演讲大赛的头一天傍晚,我骑着自行车,享受着即将登台的喜悦和迎面而来的微风,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和谐。然而,这份宁静在刹那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一辆逆向行驶的电动车着急忙慌地冲向我,速度快到我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预判。那一瞬间,我的脑袋一片空白,求生的本能让我的身体赶忙做出反应。我猛地一转车把,身体几乎与地面平行,试图以一种近乎极限的姿态避开这场灾难。

尽管我拼尽全力,还是失去了平衡,整个人就像断线的风筝,重重地摔在了冰冷的地上。那一刻,我的脸与地面亲密接触,留下了刺目的擦伤;头部也遭受了重创,疼痛如潮水般涌来。而那位逆向行驶的女子,由于我的紧急避让,虽然也摔倒在地,但仅仅只是手臂受了点轻伤。

周围的路人见状,纷纷围拢过来。有的帮我拨打了急救电话,有的协助我有序处理现场情况。这些陌生的善意,让我的心里很是感激,在疼痛与慰藉之中,我咀嚼着东莞海纳百川的人文关怀。

第二天,我带着满身的伤痕和头套去上班,心里五味杂陈。我坐在办公桌前,试图从窗外的阳光中汲取一丝丝力量,可身体的伤痛,头上的纱网不断提醒着我昨天的遭遇,我的思绪在放弃与坚持之间徘徊,好似风中摇曳的烛火,时明时暗。放弃,意味着我可以暂时逃离这份压力,不必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此刻的不完美。毕竟,我的状态不佳,形象也大打折扣。我可以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然后躲进自我安慰的壳里。这样的选择,轻松而直接,仿佛一条没有阻碍的小径,直通安逸的彼岸。

“肖老师,我们来看看你。”两位家长提着大包小包的药走了进来,打断了我内心的挣扎。他们告诉我,这个药是去疤的,那个药是消肿的。我看着热心的家长,想起昨天陌生路人对我的帮助,如果连我都选择退缩,又如何向学生诠释“坚持奋斗”的东莞精神?

站上演讲台的那一刻,台下的观众因我的头套发出细碎的笑声。我笑着还原了“案发现场”,声音却渐渐坚定:“原本我想放弃,但东莞在垃圾分类中的坚持值得被看见。这座城市的每一次进步,都藏着政府与市民共同的努力。”话音落下的刹那,掌声如潮水漫过礼堂,既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这座城市的礼赞。

十三年光阴倏忽而过,我的学生如莞香花般开遍莞邑大地。我们共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蜕变——从街头巷尾的文明细节,到“百千万工程”的宏大蓝图,东莞正以生态宜居与高质量发展的交响,书写着新的篇章。此刻回望,我终于懂得苏轼那句“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深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汗水与市井的温情早已交织成血脉,让我甘愿做一名扎根于此的东莞人,静待她在岁月里绽放更动人的模样。

作者:东莞市南城阳光中心小学 肖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