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有一件来自一千多年前的文物,
竟与肇庆怀集有关!
它就是——“怀集”庸调银饼,
你听过吗?
1970年,陕西西安出土了
1000多件极其珍贵的唐朝文物,
其中包括“怀集”庸调银饼。
银饼的铭文里,
藏着唐朝赋税制度的密码
——租庸调制。
一同来欣赏一下这一文物吧。


1970年10月,某工程队在西安南郊的何家村,挖出了窖藏的两瓮一罐。1000多件深埋地下千年的金银器、玉器、贵重药物、中外钱币、铜器呈现在眼前。其中就有“怀集”庸调银饼和“洊安”庸调银饼。

△《中国通史》中的怀集县银饼图
“庸调银”不是普通的银两,
而是唐代租庸调制下的赋税银。
怀集的银饼,
如何千里迢迢来到长安?
继续来看!

(点击视频了解更多)
唐代在实行“两税法”之前,
推行的是“租庸调制”,
庸调银饼便是唐代依据
此赋税制度征收的赋税银。

当时庸都是交纳布匹,不用银。但是《旧唐书,食货志》和《唐六典》都记载,在开元、天宝年间,“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也就是说金银珠宝都可以替代庸调交纳的布匹。当时有人把庸调所收的布帛专门折变成金银珠宝等“轻货”,然后运输到京城国库,称为“变造”。

“怀集”庸调银饼乃浇铸成型,最大径10.8厘米,厚0.3-0.8厘米,重422克。正面刻有铭文5行,内容为:“怀集县,开十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开十”应当为“开元十年”的省文。“庸调”银饼是唐代地方向中央上交的赋税银。

“洊安”庸调银饼乃唐开元十九年制。最大径9.6厘米,厚0.38-0.8厘米,重428克。洊安庸调银饼共发现三枚。其中两件刻铭相同,内容为“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专知官彭崇嗣典梁海匠王定”。另一件银饼的铭文更改了最后的人名。将“匠王定”改为“匠陈宾”,背部也刻铭“陈宾”。

洊安县在唐时也属于岭南道广州,
故治在今广东怀集县西。
怀集、洊安所在的岭南道,为唐代产银用银之地,“怀集” “洊安”四枚银饼,可能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怀集、 洊安两县的用银纳调,也有可能是将纳调之布帛折变成的轻货(变造),这是庸调银实物的首次发现。

这是来自千年前盛唐的来信~
有机会的话,
可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
一睹其真容哦!
来 源:中国财经报 陕西历史博物馆 怀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