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胞们!同志们!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为彻底解放中华民族而奋斗到底,我们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近日,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迎来了一群刚从训练场走下的民兵。随着讲解员何仲财的娓娓讲述,民兵们凝神驻足在馆内陈列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前,感悟东江纵队孤悬敌后、鏖战华南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壮举。
▲民兵们观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宣言》
民兵亦兵亦民,数量较大,分布广泛,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6月24日,东莞军分区组织正在东莞市国防教育基地参训的民兵,前往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参观学习,赓续红色血脉,重温抗战历史,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民兵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938年9月,日军登陆大亚湾,侵占广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在惠阳、东莞、宝安等地组织了两支抗日武装。1940年,两支抗日游击队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后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2日,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为基础,东江纵队正式成立,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敌,被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聆听讲解至此,参观民兵们纷纷被带入到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东江纵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华南敌后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1.1万多人的人民抗日武装。据不完全统计,东江纵队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投诚35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6500余支、炮25门。
在东江纵队经历的27场重要战斗中,发生在东莞地区的共有10场。“东江纵队的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惜流血牺牲、奉献一切的革命精神永垂青史。我们要传承发扬好‘东纵精神’,以过硬本领坚决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民兵殷国超说。
馆内珍藏无声诉说着历史,吸引参观民兵频频驻足:东纵老战士邝耀水捐赠的第七十六期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这是东江纵队成立一周年纪念刊,也是《前进报》诞生的第一张铅印报;东纵老战士卢锋家属捐赠的日军三八式步枪防尘盖和枪栓,这是在1941年百花洞战斗中缴获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是当前广东省规模最大、设置水平最高的抗日战争类博物馆,紧邻东江纵队革命遗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其楼顶设观景台,可尽览大王岭抗日村落、百花洞战场遗址和大岭山镇新貌。
讲解员何仲财,也是一名民兵。随着他的目光远眺大王岭村,可见一排排低矮的泥砖瓦房错落有致。这是一个有着200余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村子依山就势,背山面水,地形易守难攻。1940年,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此创建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为华南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东江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打下了基础,被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称为“根据地中的根据地”。
“脚下这片土地,既是先烈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战场,如今也是我们民兵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何仲财感慨道。近年来,东莞军分区及大岭山镇武装部充分发掘利用辖区这一独特红色资源,经常性组织民兵到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参观见学。在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补钙铸魂”,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号角交织,极大地激发了民兵们的血性胆气和练兵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