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湾区|从“站”起来到“跑”起来,深圳攀向人形机器人第一城
深圳特区报 2025-07-22 20:49:39

人形机器人进化迅猛

未来可期!

 

图片

52年前,全球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WABOT-1站立起来,在早稻田大学实验室挪一步都得45秒,已经震惊世界;最近,深企优必选发布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自己就能换电池,不用人管也不用停机,穿梭于工厂“连轴转“干活儿,整个操作流畅丝滑。

 

 

 

半个世纪过去

人形机器人

从“站”起来到“跑”起来”

智能值直接拉满

技术跨越史诗级鸿沟

 

作为全球“创新之城”

深圳正以“全链创新+产业赋能”

加速攀登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峰——

产业产值、企业数量

上市公司、投融资事件

皆是全国第一

产业链配套和创新活力更是活力满满

 

从核心零件到整机制造

从技术研发到应用场景

深圳构建了

“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的

闭环体系

攀向人形机器人第一城

深圳跑出领先身位

 

首例“扎堆”,技术创新引领行业

 

一台身高1.38米的人形机器人下蹲屈膝,向后摆动手臂发力腾空跳起,向前翻转一圈后稳稳落地,这一套动作丝滑连贯、不失优雅,引来试验场内阵阵掌声。今年2月,深企众擎科技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

 

图片

 

“这一跃,不只是一个动作的完成,更是人形机器人运动极限的突破。”公司联合创始人兼市场负责人姚淇元激动地说,机器人前空翻看似简单,实则对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要求很高,需要攻克关节、模组、算法等方面诸多技术难点。

 

人形机器人加速“跑进”工厂,深圳企业引领潮流。全球首例引入群体智能技术的优必选,实现机器人“组队”进厂打工:3月的极氪5G智慧工厂,优必选数十台人形机器人Walker S1穿梭于总装车间、SPS仪表区、质检区及车门装备区等复杂场景,它们协同作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分拣、搬运、精密装配等多任务实训。

 

深圳汇聚了优必选、众擎、乐聚等一批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它们以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边界,创造了多个全球首例、首次,引领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图片

 

众所周知,深圳的机器人行业有太多“榜一”:

 

  • 在数量方面,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数量全国第一

     

  • 在产值方面,深圳机器人产业链去年总产值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全国居首

     

  • 在企业实力方面,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中,深圳7家企业上榜,数量全国第一,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1/4;

  • 在“吸金”方面,深圳机器人产业去年以72起融资事件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等上市企业都诞生于此。

 

量大质优,有点有面,深圳人形机器人群星璀璨。

 

集群成势,产业版图拼接未来图景

 

人形机器人是前沿软硬件技术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集大成者,抢占产业制高点不仅需要技术“能打”的整机企业,更依赖于整个产业链形成的创新合力。

 

在多年的布局与培育下,深圳已形成了全球无可替代的完整产业链。以重点园区与孵化空间互为补充,“机器人谷”“机器人湾”“机器人街区”集群成势,深圳人形机器人产业版图正在拼接成型。

 

记者走进位于珠江口“黄金内湾”的大铲湾蓝色未来科技园,一栋栋白色仓储式厂房,正在聚集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核心企业。

 

深圳市大铲湾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磊说:“深圳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园启动区就坐落在此,这里产业空间充足,产业资源高度聚集,门口就是深水良港,出门就能通达全球。”

 

“大铲湾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一小时即可往来珠三角多个城市。15分钟车程半径内,既能对接宝安区精密制造集群,又可联动南山区软件算法资源,硬软结合再加上前海的制度优势。根据15分钟创新链理论,一个以灵巧手为核心的园区就呼之欲出了。”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说。

 

展开地图,大铲湾东北方10公里左右的直线距离,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形成一道天然走廊,这里便是深圳赫赫有名的“机器人谷”。其间汇聚优必选、越疆科技、普渡科技等近百家机器人企业,以及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顶尖大学与科研院所,涵盖从AI大模型、运动控制、传感器等核心技术及从零部件到整机研发生产的完整链条。

 

图片

深圳南山区留仙大道沿线的“机器人谷”一带。

 

这种“地理相邻+要素互补”的集聚效应,正加速催生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深圳范式”。

 

深圳为初创企业梯度配置“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的乐业办公体系,高质量、低成本的创新创业空间星罗棋布。南山区“模力营”、福田区“千模应用加速器”、龙岗区“模力谷”等创新孵化器,还有AI生态社区、“零租加速营2.0”等场地,提供算力等专业基础设施和要素支持,激活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活力。

 

场景驱动,创新成果落地开花

 

深圳以技术为内核,以场景为驱动,把整个城市打造成为人形机器人的“练兵场”。

 

“不靠资金补贴搞大水漫灌,而是注重搭建应用场景,这是深圳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妙招。”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说,深圳的应用场景多元丰富,下游在场景中验证技术,把需求传导到上游,从而激活整个产业链条,也提升了市场关注热度。

 

图片

越疆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Atom在制作早餐。

 

在深圳,场景搭建充分融入城市治理,让创新链与产业链连接更加紧密。

 

坂田星河WORLD片区,深圳规划打造全国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示范街区”。这里将集机器人剧场、实验场、产业园区于一体,搭建“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协同-数据反哺”的全链条生态系统,助力打造深圳独特的机器人城市名片。

 

“深圳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制定人形机器人场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分层分类开放应用场景,覆盖B端、C端、G端全链条。”谈及新技术应用成果,深圳市科技创新局重大专项处副处长李坊标说。

 

按照“应开尽开”原则,深圳将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开放城市全域全时全场景。李坊标透露,2025年滚动开放不少于50个应用场景,加速场景供需匹配,助力企业研发产品、迭代技术、验证性能。

 

立足创新高地、产业枢纽与场景基地,深圳人形机器人第一城轮廓日渐清晰。

 

 

采写|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熊子恒 周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