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红色基因的传承已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密码。作为小学思政教师,我经常利用假期带着学生走进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等红色地标,在触摸历史中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精神钙质。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古榕树下,学生们围着老党员听故事。“当年东纵战士就在这棵树上挂暗号,三短一长的敲击声,就是‘敌人来了’的警报。” 老党员粗糙的手掌抚过树干上的斑驳伤痕,“这是子弹擦过的痕迹,那年战士们在这里打了场伏击战,硬是用土枪土炮把日军挡在了山外。” 孩子们仰着头,笔尖在本子上飞快记录,有个男孩突然举手:“老师,他们不怕死吗?” 这个问题让我心头一震 --- 这正是红色研学要解答的命题。
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玻璃展柜里的蓝布军装总让学生驻足。“曾经有一位战士的衣服上有 73 个补丁。”一位讲解员指着展品说明,“战士们夏天穿它挡烈日,冬天裹着它抗寒风,却始终舍不得丢掉。” 有次研学结束后,我让学生们试着用碎布缝补手帕,平时连鞋带都系不好的孩子,此刻却缝得格外认真。“老师,针老扎手。” 一个女孩噘着嘴,却不肯停下,“但比起战士们,这不算什么。” 那天的日记里,孩子们不约而同写下 “珍惜” 二字。
最难忘去年暑假 “重走东纵路” 徒步活动。孩子们背着水壶和干粮,沿着当年战士们的行军路线前行。走到一半的路程,班上有同学体力不支,队员们轮流帮他背包,有人哼起《东纵小战士》歌谣。“我们是东纵小战士,不怕苦来不怕难……” 歌声里,孩子们的脚步愈发坚定。抵达终点时,每个孩子的脸颊都泛着红,却没人喊累。这种在实践中生长出的坚韧,正是红色教育的生动注脚。
如今,我的思政课堂有了 “红色研学课本剧”:学生们把收集的东纵故事编成剧情,用画笔再现根据地军民鱼水情,在校园开辟 “红色种植园”---就像当年战士们在根据地开荒种地那样。有家长反馈,孩子现在会主动给长辈让座,零花钱攒起来捐给公益项目。这些细微变化让我明白,当红色基因融入日常,担当精神便会自然生长。
在百年变局的今天,东纵战士 “铁心向党、赤心为民、勇心破局” 的精神,正成为孩子们面对未来的底气。我带着学生们用短视频记录研学见闻,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开设了“红色小主播” 栏目,让红色故事走出纪念馆,走进更多同龄人心里。我们坚信,当一颗颗年轻的心与历史对话,民族的精神根基定会愈发牢固,而这,正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最美的模样。
作者:东莞市麻涌镇古梅第一小学 张晓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