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青山埋忠骨,灼灼丹心照汗青。在国家危难之际,东莞东城温塘儿女用热血铸就了不朽丰碑,这座用23条鲜活生命垒砌的精神高地,如今化作东城街道温塘革命烈士陵园前永不熄灭的信仰之火。近日,记者探访这片红色土地,斑驳的纪念碑文正无声诉说着那段铁血交织的岁月,每一道刻痕都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
他们前赴后继为信仰献出生命
1940年,中共东莞县委机关设在温塘,并建立了党支部,自此温塘人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青年抗日大同盟、青抗队、民兵常备队组织,展开破坏日寇的交通、电线、桥梁等活动,并建立了民主乡政权、农会、妇救会和情报、税收、医疗站等,配合游击队开展各项工作。
1944年初,温塘20多名青年加入东江纵队,1944年5月,日军加藤大队500多人偷袭驻梅塘的东江纵队领导机关和第三大队,为掩护临时指挥部转移,独立中队在马山与日军浴血奋战中,9名温塘籍战士为掩护指挥部转移壮烈牺牲。同年7月,日伪军200余人围剿温塘,民兵常备队在蟾蜍岭配合东纵第三大队血战,再失5名好儿郎。
据居民袁先介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剿匪战斗中牺牲的温塘籍烈士共有23人。这些英雄儿女来自温塘的寻常巷陌,有的曾是田间劳作的农家子弟,有的是学堂里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当国家危难之际,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洪流,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家园的钢铁长城。如今,他们的名字被庄重地镌刻在纪念碑上,每一个烫金的大字都闪耀着永恒的光芒。23个名字背后,是23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是温塘人民永远的精神丰碑。每逢清明时节,总能看到附近村民们自发前来擦拭纪念碑,为烈士们献上鲜花,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打造综合性红色教育基地
为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剿匪战斗中牺牲的温塘籍烈士,温塘社区于2002年10月在温塘年丰楼旁边山麓新建革命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园内建有黄色琉璃瓦的烈士纪念亭,亭长13.1米,宽10.8米,高12米,显得庄重而肃穆。纪念亭的正前方沿着台阶而栽种了两排挺拔的青松,象征着烈士们坚韧不拔的精神。亭内还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它坐南向北,碑长1.8米,宽0.2米,高2.25米,静静地诉说着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站在烈士纪念碑前,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凝固。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在斑驳的碑面上,为那些镌刻的名字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微风拂过,带来远处松柏的沙沙声,像是先烈们低沉的絮语。烈士纪念碑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用鲜血铸就的丰碑,镌刻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这些或刚劲或隽永的刻痕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曾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在严刑拷打下坚守信仰,用青春热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每一个名字都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恒闪耀;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诉说着信仰的力量和生命的价值;每一个名字更是一粒火种,在新时代继续点燃人们心中的爱国热情。每当轻轻抚摸这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名字时,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先烈们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
温塘革命烈士纪念碑与陵园的建立,不仅是对那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们的缅怀,更是对他们崇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近年来,温塘社区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宗旨,对烈士纪念亭进行了系统性功能升级。依托温塘革命烈士陵园这一宝贵红色资源,社区精心打造了一个集纪念、教育、宣传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教育基地。社区定期组织开展“红色记忆”主题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讲述革命故事、观看历史影像等形式,让党员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特别是在重要节庆日,这里都会举办隆重的纪念仪式,吸引大批干部群众前来瞻仰学习。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温塘社区成功将温塘革命烈士陵园打造成为当地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既满足了群众缅怀先烈的精神需求,又为开展党性教育提供了生动课堂,营造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