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18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学院学子在大岭山镇元岭村开展为期 13天的暑期 “三下乡” 实践活动,为当地儿童特别是困境儿童群体,带来一场 “身心社灵智” 的成长之旅,编织出一张温暖的社区共融互助网络。

据介绍,参与本次活动的东职院 “童梦星光” 社区儿童共融互助志愿服务队,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本次活动,东职院体育学院徐莎莎、翟彤欣、刘思老师带领学生志愿者走进大岭山镇元岭村展开暑期 “三下乡” 实践。
“原来八段锦还能和同学一起练,比一个人有意思多啦!”清晨的元岭村社区服务中心里,孩子们跟着大学生志愿者舒展肢体,一招一式间不仅强健了体魄,更在团队协作中拉近了距离。这正是服务队“送资源 + 造支持”双渠道思路的生动实践 —— 既要为孩子们输入文化资本,更要培育可持续的互助生态。

活动延续了前期与大岭山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合作的“亲子太极”项目经验,通过52节精心设计的“身心社灵智”工作坊实现精准赋能:八段锦教学筑牢“身”的根基;通过角色扮演识别情绪、表达需求,“心”的韧性悄然增强;“保护小秘密”情景剧、“友谊小花园”沟通课,让“社”会交往的种子生根发芽;绘画、书法、音乐组成的“灵”性课堂,释放着孩子们的创造力;课业辅导与财商游戏则点亮 “智” 慧火花。创新的“星光币”积分机制更让儿童从服务对象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在模拟集市中合作经营摊位,在跳蚤市场上自信展示手工作品。
最动人的转变发生在细节之间:一名孤独症儿童从拒绝交流到主动帮助同伴;普通儿童在志愿者引导下成为友爱使者。这些变化在7月18日的结营仪式上达到高潮,当孩子们不舍的泪水与家长“孩子变得开朗了”的反馈交织,当社区跳蚤市场的欢笑声回荡,“童梦星光”已超越活动本身——它让每颗星星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从四月需求调研到七月成果落地,这支由“星与心桥”孤独症援护队升级而来的专业团队,始终与大岭山镇社会工作服务站保持深度协作。这场实践既是“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生动诠释,更是“百千万工程”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实践。当孩子们在结营仪式上因不舍大学生志愿者而落泪,当家长们在反馈表上写下 “孩子回家后主动分享学校趣事了”,当社区跳蚤市场的吆喝声与欢笑声交织,“童梦星光” 的意义早已超越 13天的活动本身——它让每颗星星都学会了发光,更让星光汇聚成照亮社区的暖流。未来,服务队将带着成熟的课程体系与运营经验,继续以青春智慧助力社区共融,让点点星光汇聚成温暖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