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城市文明不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的光鲜里,而在寻常巷陌的文化呼吸中。”当“世界工厂”与岭南古邑的深度融合,东莞正以一场静水流深的文化觉醒,重塑城市灵魂。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近年来,东莞以文化强市为推手,赓续岭南文脉,创新当代表达;以文惠民润城,滋养莞邑市井烟火;文化实现全民共享,打造润物无声的幸福工程。文化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和“硬支撑”,是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生动而精彩的案例。

东莞深知,文化地标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历史长河的沉淀与传承。
2023年,一纸停工令震动东莞,计划投资数亿元的地下停车场项目紧急叫停,只因勘探发现明代南海卫城墙遗址。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将课堂搬到考古工地,在斑驳的城砖前达成共识:“拆除的是钢筋混凝土,守护的是千年文脉。”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挖掘,创下近年来广东省单次考古规模之最,实证东莞作为明代军事海防体系“粤海第一门户”“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成为岭南地区城市考古的重要收获。
文化兴则城市兴,文化强则城市强。东莞通过深挖“岭南古邑”的千年文脉,让历史在当下焕发新生。
赓续文脉涵养城市之魂。东莞有近1700年建县史、近1270年建城史,有被考古学界誉为“珠三角第一村”的蚝岗贝丘遗址,有清代广东四大名园——可园。东莞坚持传承莞邑文脉,在中国美术馆推出“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引起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可园博物馆内,传统与现代正上演着奇妙共舞,黛瓦蓝墙间,岭南园林的幽雅与数字光影的灵动相得益彰,年客流量突破80万大关。《可园·可源》国乐实验剧引导观众沉浸式领略岭南文化的隽永之美。非遗国潮乐《潮涌鱼歌》《最是女儿香》《新昌鼓》等短视频,通过说唱、民谣等流行音乐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古城活化”留住乡愁记忆。东莞以莞邑文化为根基,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石龙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大项目,让市民在城市文明记忆中感受时代脉动和家国情怀。“东莞记忆”项目让百年骑楼老字号重见天日,街巷散发着艺术的气息,成为东莞人寻找乡愁,体验新生活的交集点。“整个城市、街区变成了博物馆!”市民穿行其间,每一步都踏响历史的和弦,让城市留住记忆。
工业遗存被赋予文化新生。鳒鱼洲文创园内,旧纺织厂化身设计美术馆,铸铁廊架悬挂着光影艺术装置。万江“莞香印巷”由粮仓蜕变为非遗工坊集群,莞草编织技艺在年轻人手中重焕生机。当龙舟鼓点与电子音乐在滨水剧场共鸣,这座城市完成了一场跨越古今的时空交融。
东莞始终将千万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考量。“文化馆是离老百姓现实生活最近的文化落脚点,是家门口的终身美育学校。”在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33岁的青春之城,一座“没有围墙的文化馆”正枝繁叶茂。
文化空间延伸到市民家门口。近年来,东莞搭建起覆盖“市-镇(街)-村(社区)”三级的文化馆总分馆体系,33个镇街(园区)分馆、586个村社支馆、220个共享文化空间如便利店星罗棋布,文化服务半径缩至“15分钟生活圈”,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实惠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大餐实现精准投喂。市文化馆线上平台储备近千个文化项目,市民点单、政府买单的精准配送模式惠及年均150万人次。这里不仅有普惠性文化产品,还有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等新大众文艺精品演出。针对东莞年轻人多、创业者多的特点,推出“潮流东莞”城市品牌,全城唱响年轻人喜爱的“火柴盒”街头音乐会,3年时间,举办1200多场演出,平均一年400场,线上线下超过6800万人次参与,让文化馆成为千万人口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桥梁纽带。
“商超式”运营满足市民需求。市文化馆每日13小时、全年无休开放,2024年进馆人次已达43万。每年在此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搭建“文化淘宝”平台,促成“文化+”与千行百业的奇妙碰撞。公共文化服务由此实现从“内循环”到社会“大循环”的华丽转身,在开放流动中激发出澎湃持久的生命力。

博物馆联盟承载城市文明。东莞是著名的“博物馆之城”,全市38座主题博物馆如珍珠串联。市博物馆新馆正拔地而起,立足东莞、辐射岭南、面向世界,立志成为文化强市的地标性建筑。建成后将提升中心城区文化品质内涵、彰显东莞和传承莞邑文脉、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高质量发展。
文体设施提升城市精神海拔。虎门炮台旧址公园稳步推进,举重博物馆成功实现运营,东莞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试运行,45家“·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崭新亮相,新建66家城市阅读驿站、“城中村”示范点54个,发展壮大东莞博物馆、美术馆、剧院“三大联盟”……东莞的文化天际线正刷新着城市的精神海拔。
文化的力量,在于沁润人心。东莞的文化建设,不仅着眼于宏大叙事与空间营造,更致力于将其化为滋养个体心灵、凝聚社群情感的“幸福工程”。它如涓涓细流,无声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在点滴细节中提升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与凝聚力,让千万奋斗者在此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

致敬2亿城市奋斗者。2024年以来,东莞在全国开展“寻找2亿分之一”活动,致敬来过东莞的每一个平凡的奋斗者;原创音乐剧《东莞东》巡演所至,引发天涯海角的集体情感共鸣。结合“海上生明月、湾区共此时”中秋晚会、东莞马拉松等重大文体活动深化拓展“寻找2亿分之一”内涵价值;精心打造“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强化人城共生的情感链接。
打造友善东莞,共筑家园意识。面对非户籍人口占七成以上的现实,东莞创新推出“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与“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覆盖近3000家企业、10.4万栋出租屋,以优质文化供给和现代城市文明激发广大城市建设者的“家园意识”,为数百万东莞新市民编织起精神栖息之地。连续2年开展“友能量城市漫游计划”,构建“公益+消费+文化”模式,将公益和心理健康服务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广泛传播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的友善文化,让友能量触达更多市民心中。
节庆引流塑形象文旅融合显活力。东莞深谙节庆节点之力,运用春节元宵、五一、端午、暑期等黄金时段,策划推出“进莞来”系列潮流文旅体活动,打造现象级爆款,聚口碑、定印象。全力构建“一圈三区三带”旅游空间格局,明确定位“湾区潮流生活休闲集聚地”,创新推出“湾区周末IN东莞”旅游品牌,让东莞成为双休日、小长假湾区休闲度假热门目的地。成效显著,今年“五一”期间的东莞超级草莓音乐节,三天便吸引约8万全国乐迷,直接拉动消费约2.8亿元,彰显了文旅融合的强大活力。

立足特色育品牌,文产结合促振兴。东莞以“品牌擂台赛”等模式孵化镇街(园区)特色文化品牌,着力形成“一镇一品、百花齐放”格局。樟木头镇“中国作家第一村”依托“一中心两平台+共建基地”,打造成为集创作、研讨、活动、作品影视化改编、版权交易等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延长文学产业链,促进文学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面向未来,东莞将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让每一位奋斗者都能在东莞找到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东莞成为人才近悦远来的梦想之城、产业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文化繁荣共生的魅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