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 三年初见成效丨东莞强村公司破局“瓦片经济”
东莞+ 2025-07-18 20:19:28

在珠三角工业重镇东莞,农村集体经济的转型正迎来一场深刻变革。当传统厂房租赁模式遭遇租金回落、空置率渐增的困境,一种以市场化运营为核心的“强村公司”模式悄然兴起。

从清溪镇铁松村的首家村域强村公司挂牌,到厚街镇陈屋社区的智慧停车革命,再到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的专业化培育,东莞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正以创新实践重构集体经济生态,为全国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东莞解法”。

强村探索:瓦片经济到多元经营

7月4日,清溪镇铁松村迎来集体经济转型的重要里程碑——东莞市松明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清溪镇首家村域强村公司,松明公司的诞生标志着铁松村集体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

铁松村曾是典型的“瓦片经济”受益者,依靠厂房和土地租赁维持集体经济收入。然而,随着产业升级和市场需求变化,传统租赁模式逐渐显露疲态。

“租金下降、发展后劲不足,倒逼我们寻找新出路。”铁松村党委书记李德文坦言。在清溪镇委、镇政府的指导下,铁松村整合资源,创新构建“镇村联动”强村公司模式,成立强村公司,将业务拓展至充电桩、光伏能源等新业态,并计划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强村公司由村集体全资控股,整合4处闲置地块发展充电桩业务,与5家新能源企业达成光伏合作,预计年增收约150万元。”李德文如是说。

类似的探索也在厚街镇陈屋社区上演。2024年5月成立的东莞市益村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则探索“混合所有制”路径,打破传统治理模式。通过智慧停车系统、环卫革新等业务,不仅提升了城乡环境,还解决社区部分低收入人群就业问题。“激活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提升了农村集体经济运营管理能力,还带动集体和居民增收。”陈屋社区党委委员陈世超说。

东莞的强村公司改革已形成系统化制度设计。厚街镇构建的“6:3:1”分配机制,将六成收益用于村民分红,三成投入再生产,剩余一成作为风险储备,既保障村民权益,又激发市场活力。目前,厚街“强村公司”的运营还为社区居民提供“家门口”就业计划。初步统计,仅环卫业务,全镇“强村公司”就聘请本地居民400多人,在有效解决居民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人才培育:土办法到专业化运营

强村公司的成功运作离不开专业化人才的支撑。近年来,东莞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大力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为集体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是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从事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运营等经济活动经营管理的人员。他们的主要任务包括编制村集体财产开发利用报告、组织实施项目开发计划、开展效益评估等。

2024年10月,东莞市农业农村局出台发展强村公司和农村职业经理人的指导意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强村公司、引进农村职业经理人,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主体、新机制、新路径、新平台,培育一支懂农村、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职业经理人队伍,提升集体资产效益,助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市有强村公司82家,比上年增加16家;其中聘请职业经理人的15家、增加5家,聘请职业经理人42人、增加20人,为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发展的“东莞模式”开展有益探索。“强村公司法人由村干部兼任,总经理则聘请专业人才担任,他们懂技术、会营销、能开拓市场。”李德文如是说。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成效也有目共睹。2025年4月,厚街镇入选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重点改革试点,探索健全职业经理人聘用制,并计划成立乡村振兴顾问团,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东莞理工学院刘继云教授调研后发现,37%的强村公司缺乏专业财务团队。东莞市委党校江炎骏也提醒,当前业务仍集中于物业管理,亟待向镇级统筹、跨村联营方向突破。

2024年底,东莞全市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突破2800亿元。东莞将开展“增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人才新优势”专题调研,深入了解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发展的难点堵点,推动出台相应支持政策,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创人才优势。

文字:记者 周桂清 图片:张伊琳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