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果香 客家情”美文鉴赏③丨东莞叶瑞芬:《蝉鸣荔熟时》
东莞+ 2025-07-17 14:41:37

编者按:文化强市,以文化人。文学是对心灵的最好滋养。近日,东莞樟木头镇首届“客家荔枝”征文大赛圆满落幕,硕果喜人。作为闻名遐迩的“中国作家第一村”孕育地,樟木头有着深厚的文学土壤,现推出“荔果香客家情”专栏,展示本次比赛中的名家名作,同时加入记者点评,以飨读者。

作者风采:

叶瑞芬,广东东莞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理事。东莞文学院第二届签约作家,《作品》评刊员。作品散见于《飞天》《啄木鸟》《故事会》《时代文学》《黄河文学》《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各类报刊杂志。多次获奖,并入选各类年度选本及高考教材。已出版长篇小说《火女》、短篇小说集《离开有你的季节》、小小说集《青草坪》。

/作品赏析/

《蝉鸣荔熟时》

每当隐藏在浓密枝丫间的蝉,用无比洪亮的声音吵破夏天的时候,岭南低矮壮硕的树上,细长的绿叶间,缀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红彤彤圆滚滚的果子。荔枝,以它独特的浓烈色彩,深深地铭刻在我的童年里。

每每打开父亲带回来的竹篓子,取出那碧绿得发亮的叶子包裹中美艳动人的荔枝,母亲和我们姐弟三个总会齐刷刷地围拢过来,一起分食这得之不易的岭南佳果,分享一刻难得的甜蜜时光。一大篓子荔枝连壳带叶称,也不过十斤而已,在那个家家户户缺油少盐的年代,实在经不起一家五口几番折腾。

为了减缓消灭荔枝的速度,母亲教我们制作荔枝灯笼。先挑出一个带长梗的荔枝,从荔枝的尾部开始,用指甲轻轻掐开荔枝壳的中轴线,把凹凸不平的荔枝外壳轻轻撕去,保留那层洁白的内膜,再在离果蒂约二分之一距离的地方用指甲或牙签把膜撕开一圈,把剩余的内膜上面的向上翻,下面的向下翻,露出一整个晶莹透亮的果肉,这就大功告成了。提着长梗轻轻摇晃小灯笼,用嘴巴啜饮那果肉上漫流下来的甜蜜汁液,一边把玩一边欣赏,这面对荔枝的饕餮大餐瞬间变成了浅斟慢酌。先前被狼吞虎咽进肚子里的荔枝开始撑起了胃,大伙儿便觉得饱了,这样大约半篓子果子便能被好好地保留到下一顿。母亲的这个小计谋虽然不甚高明,但每次都能让我们姐弟甘之如饴、俯首听命。

虽然荔枝是我们东莞有名的特产,但身为本地人的我们一家并没有资格拥有任何一棵荔枝树,无法得到每日翘首以望、期待丰收的喜悦。我们不是农民,没有任何一块土地属于我们,甚至连居住的地址都没有。在能够开怀畅食荔枝之前,我们仅仅只是漂浮于城乡之间的一颗尘埃。作为上山下乡的一代青年,拥有城区户口的父母把我们姐弟降生在他们插队的一个小村庄里。直到返城的号角吹响,父亲东借西凑买来一辆二手自行车,两个弟弟由母亲背上一个怀里一个坐在车后座,作为长女的我,侧坐在单车横杠上。父亲奋力骑行,带领着全家人如一叶小舟,慢慢驶离那消耗了他和母亲各自十年光阴的乡间小道。

在城区奔忙寻找租房的日子里,我尚不知荔枝为何物,因为吃不起。属于荔枝独有的那份红彤彤的喜气,离那时的我们甚远。奶奶和外婆家都是回不得的,都各自一屋子长大了的人,连横着睡觉都成问题。搬进一个接着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里,两副高低不一的床板拼在一起,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具,杯盘碗碟等物什,只能全部纳于床底。

在那段令人疲倦而窒息的岁月中,每日辛勤觅食的父母晚上唯一的娱乐,就是去看一场电影。带上我们三个的话,他们就各自怀里抱着一个,我则坐在两个座位之间窄窄的扶手上。电影开场灯光关掉,弟弟们瞪着忽明忽灭的黑暗,听着骤然响起的声浪,总会不由自主地哭闹起来,每每只能辜负了父母节衣缩食买来的两张入场券。几次三番垂头丧气中途退场之后,他们决定不再带我们三个去电影院了。

于是,在他们独自去玩耍的时候,留给我这个只比大弟弟年长一岁半的姐姐的任务就很艰巨了,在黑房子里不分昼夜地监督弟弟们睡完一觉紧接着再睡另一觉。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姐姐,在农村时,我无力阻止到河边摘花薅草的弟弟掉进河里;在城里,我没能及时拦住弟弟掉到床下。现在想来,我们姐弟能够平安地长大,真是命大。但这些内疚并没有削弱我跟弟弟分食荔枝时的霸气,后来想起真是汗颜。

在父母的勤勉努力下,我们一家渐渐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在单位分配来的宿舍楼里小小的阳台上,不仅种花莳草,还搭建了一座三层高的鸡舍。这出自父亲手艺的鸡舍每层还分上下铺,隔离鸡粪。旁边放一个竹筐,里面铺上干草,搁置上一个乒乓球,母亲说这样母鸡飞出来就知道来这里生鸡蛋了。听上去很好笑但真的凑效。陆陆续续开始上学的我们,每天回家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捡鸡蛋了。母亲还会用笔给每个鸡蛋标上日期,以便及时食用。

荔枝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给我们艰苦的日子渗入了甜蜜,供给我们更多来自大地的养分,滋润着我们成长,慢慢走到现在。

凭着精湛的工艺和灵活的头脑,父亲慢慢走上了从商的道路,母亲也充分运用她的理财天分,在单位里谋得立足之地。而我,在努力读书上学之余,从小学到中学,连续几个暑假,我都走出家门去打暑期工,也曾一度进入过罐头厂当临时工,成为制作糖水荔枝罐头流水线上的一颗棋子。

每天清晨,接过一筐筐荔枝,我们先要进行分选,剔除小果和坏果,挑出果皮绝大部分呈鲜红色,已有八、九成成熟度的果实。先把果蒂拔除,沿边缘撕去果皮,预留出约一个小洞位置,用一个尾端带有镊子的穿心圆筒,对准果蒂位置插入,轻轻旋转一圈,使果肉与果核完全分离,然后用镊子夹出种核,剥去果皮,把呈半透明凝脂状的新鲜果肉完整放入盘中,很快就会有专人来收走送去下一个工序。这些新鲜的荔枝,一经脱皮,必须要在极短时间内进行处理,否则会变质变味。

罐头厂位居河边,我们数百名年龄相距甚远的临时工一溜儿排开,坐在小板凳上,在仅有棚顶的空地上“浴汗奋战”。河对面是一片泛着原始风味的小树林,蜂飞蝶舞好不热闹。有补肺、宁心、和脾、开胃等功效的荔枝,甜美的味道总能引来蜜蜂在我耳边扇着风,无论我如何屏息静气,终逃不过被蜜蜂叮蛰的命运。忍住疼痛,我眼巴巴地看着蜜蜂长长的尾针插在我皮肤上,想逃偏又难以自拔的困窘,不禁又好气又好笑。心里暗暗责问这小东西,何必呢,动辄拿小命来蜇人,伤人又不利己。那时也不懂如何消肿止痛,只好听从小伙伴的主意,把蜜蜂拔了,用分离果肉时弄碎了的荔枝肉敷在伤口上。疼痛是短暂的,心里感动的是好歹有人知道你受到伤害,为你出谋献策,不像更多的苦只能埋在心底无人问津。

后来的后来,在全家人的同心协力下,我们终于拥有了一个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房子。那一刻,打桩机击向地面的每一下,都像心跳,强劲而有力。铺向房子的每一片瓷片,犹如书签,标注着好日子的到来。房子的建成,像在世上种下了一棵树,一棵专事出产甜蜜的荔枝树。我们终于挣脱了过去,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过去,从此拥有了一个可以直达身份证的地址。

在家这棵树下,我们纳凉,做美食。母亲最拿手做鲜荔咕噜肉,将那去核的鲜荔枝和着咕噜肉一起炒,咕噜肉吃起来酸酸甜甜,混合着鲜荔枝的嫩脆爽滑,香浓味美,口感丰富细腻。

在相继长大成人后,我和弟弟们纷纷走出了家门,各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曾经的新房子慢慢褪去了颜色,陪着父母一起日渐变老。记挂着那些相聚的美好时光,我们姐弟总不忘在红荔飘香的季节,拎上几斤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白糖罂,或者三月红、圆枝、黑叶、淮枝等品种的荔枝,回家看看。

知道我们馋荔枝美食,今年母亲还学会了做一道新菜,选妃子笑荔枝,将豆腐和荔枝果肉打成碎末,酿在炸豆腐中间,放入油锅炸熟,金黄圆润的卖相甚是招人喜欢,再淋上酸甜酱。这款名为酥炸荔枝球的小食,咸鲜香脆的滋味,令人难以忘怀。母亲说,她还会尝试用芝士、沙拉酱、面包屑等料理荔枝,好诱惑我们常回家看看。

在漫漫人生路上,我接触到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眼见他们拼搏,眼见他们平地起高楼,如一棵棵荔枝树在东莞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恍如我们的家人,在这里找到光荣和梦想,与我们一起酝酿出如荔枝蜜一般生活的甜。我总是由衷地感恩,感恩缘分,感恩岁月,感恩我们如同荔枝树一般根深叶茂、茁壮成长的祖国。(全文完)

/记者点评/

这篇《荔枝情》最打动我的,不是荔枝的甘甜,而是那红果子里包裹着的真挚情感。

在作者笔下,荔枝是亲情的信物。记忆里最鲜活的画面,是父亲带回竹篓,全家围拢分享的温馨。母亲巧手制作的“荔枝灯笼”,哪里仅仅是延缓美食消耗的小计?分明是母爱的智慧光芒,把简单的吃食变成了充满仪式感的亲子游戏。那小心翼翼撕开的薄膜,提在手中轻轻摇晃的小灯笼,啜饮的每一滴汁水,都浸透了家人相伴的甜蜜时光。这份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里用心经营的欢愉,是童年最珍贵的底色。

荔枝也是家园的象征。文章最动人的转折,是全家从“漂浮的尘埃”到“扎根的树木”。当打桩机的声音如同“强劲的心跳”,当崭新的门牌钉上墙壁,那一刻,拥有了“直达身份证的地址”,不正是拥有了最踏实的归属感吗?作者形容新家“像在世上种下了一棵树,一棵专事出产甜蜜的荔枝树”,这个比喻太妙了!房子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是漂泊后的安定,是汗水浇灌出的甜蜜果实。

荔枝更是时代甜蜜的注脚。父母凭借勤劳与才智,家庭生活蒸蒸日上。阳台上的精巧鸡舍,标记着日期的鸡蛋,母亲不断创新的荔枝菜肴(鲜荔咕噜肉、酥炸荔枝球),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生动描绘了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图景。荔枝从童年的“奢侈品”,变成了召唤游子归家的亲情味道,这份寻常人家的富足与安稳,正是时代发展最真切的回响。

荔枝同样是家国同安的缩影。结尾处,作者看到无数人如荔枝树般在东莞扎根、奋斗、筑梦,感慨“与我们一起酝酿出如荔枝蜜一般生活的甜”。这升华点题,道出了个人家庭的幸福与脚下土地的繁荣紧密相连。荔枝的甜美,不仅是个体勤劳的回报,更是国家发展、社会安定赋予万千普通家庭的“蜜糖”。这份“由衷的感恩”,感恩的既是家庭团聚的缘分,也是滋养这份甜蜜的国泰民安的伟大时代。

这篇散文以“荔枝”为线,串起的是一部温暖的家庭奋斗史,更是一幅家国同安的幸福画卷。文章聚焦于父母勤劳双手创造的温暖,珍视那份在平凡日子里用心经营的亲情,歌颂那通过奋斗赢得的安稳家园,并最终将这份小家的甜蜜,自然地融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宏大叙事中。荔枝的红,是亲情的暖,是家园的安,更是时代馈赠给奋斗者的、实实在在的幸福底色。读罢,唇齿仿佛留香,心头更是暖意融融,为这荔枝般红火的日子,为这同沐暖阳的家与国。

 

文字:吕晓敢 图片:吕晓敢 通讯员 樟宣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