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首部以莞香为题材的粤剧《最是女儿香》在广州大剧院正式首演。这部被誉为“粤剧界年度焦点之作”的大型新编粤剧,由东莞与广东粤剧院联合打造,以“穿越千年”的宏大叙事结构,用心用情讲述莞香背后的动人传奇,串联跨越千年的儿女情长与家国情怀,为观众带来一场融合岭南戏曲艺术与莞香文化的视听盛宴。

首演之前,《最是女儿香》领衔主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与“文华奖”双料得主曾小敏接受记者采访,谈及创作初衷、角色塑造、剧目创新,等等。
“这部剧是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也是粤剧回应时代的艺术表达。以‘香’为魂,我们实现了粤剧和莞香双重非遗的匠心融合,让千年莞香故事走上当代舞台,展现莞香文化的新活力。”曾小敏表示,希望通过《最是女儿香》,让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感受到粤剧的当代魅力;希望通过这部剧推介莞香文化,让这一缕莞香能够飘进更多人心里,让东莞这座城市成为更多年轻人的心之所向;希望这部剧能为其他地方剧种的创新融合提供参考。

Q:粤剧《最是女儿香》是广东粤剧院与东莞联合推进“一城一剧一品牌”理念的最新成果,为何选择以“莞香”为切入点来打造?之前您演唱过粤语歌曲《最是女儿香》,两者是否有某种共性?
A:2022年,一首《最是女儿香》的粤歌,让我们与东莞因香结缘,我们用了三年时间筹备,与东莞共同创作推出了这台新编粤剧《最是女儿香》。这部剧是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也是粤剧回应时代的艺术表达。以“香”为魂,我们实现了粤剧和莞香双重非遗的匠心融合,让千年莞香故事走上当代舞台,展现莞香文化的新活力。

Q:粤剧《最是女儿香》自策划立项、创作采风、剧本打磨,到最终呈现,前后历时三年多。在东莞采风的经历,对您理解和塑造“莞儿”这个角色有怎样的帮助?
A:在东莞采风的经历充盈且丰富,带给了我多重的感受与思考——
在寮步,漫步莞香种植园,对莞香形成有了深刻的认识。莞香树在自然生长条件下是不会结香的,必须要经过“开香门”,让其反复受伤、愈合,经过数年风雨,才能结香。这种“愈伤愈香”的特质,这种大自然本能的生生不息、野蛮生长,带给我内心极大的震撼。
在牙香街,我似乎看到了曾经的商业古街繁华热闹的模样。这里的香品、文玩、文创,种类繁多,让我大开眼界。从古至今都深受人们喜爱的莞香,不仅带动了产品经济的发展,更丰富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东莞香博会更是不得了。这场一年一度围绕“香”的文化产业盛会,为莞香提供了更大的交易市场与展示平台。由此,莞香走向世界,成为了促进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
这些采风的经历,也让我更能共鸣剧中的莞儿——她恰似莞香一样,是一名时光变迁的见证者。她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波澜与动荡,却始终以莞香为念,熬过了每一个阶段的艰辛与痛苦。她像莞香一样生命力顽强、以柔克刚,即便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却依然不畏百转千回的苦难,走向了未来的阳光。

Q:粤剧《最是女儿香》时空跨度极大,“莞儿”在6个时代呈现出6个不同女性的特点,有着不同的身份和经历,您是如何把握每个时代“莞儿”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的?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能否分享排练背后的故事?
A:剧中的六个朝代,看似是六位不同的女性角色,实际上莞儿坚忍与善良的性格内核是不变的,变化的是她经历六世轮回,一路走来内心精神世界的成长与成熟——
先秦,她是无忧无虑的采香女,单纯可爱;西汉,她苦苦寻觅恋人于大漠孤烟中,伤心欲绝;唐朝,她是替贵妃而死的善良小宫女,命不由己;宋朝,她是“江湖夜雨十年灯”仍不忘师恩的小香徒;民国,她是坚守信仰的革命者;当代,她是自信阳光、充满活力的新青年。
在这六个风格迥异的时代里,莞儿由逆来顺受的柔弱小姑娘,逐渐成长为自主追寻、敢于抗争的女性。而后,她又将命运逐渐把握在自己手中,成长为一名舍小爱、为大爱,为梦想与信仰牺牲的独立女性。
她的内心变化与时代的节奏相契合,既承载了不同时代下的重压与苦难,又能够借助时代的力量开出了新的花。
我觉得在排练的过程中,最难的点就是要揣摩莞儿历经千年苦难,逐步成长的心路历程。我一点一点靠近莞儿的内心世界,感受她在每一个时代所经历的痛苦、无助、绝望、笃定、悲喜,体会着每一个时代不同的精神气质。通过持续的舞台打磨,我感觉自己能驾驭这个阶段的莞儿了,也许下一个阶段她还能再成长……我想,这也是我所期待的。

Q:这几年,广东粤剧院在传承粤剧的基础上又做出了很多创新举动,比如拍摄粤剧电影、推出短视频等,您也经常通过自媒体分享创作感悟。此次推出《最是女儿香》,有哪些创新突破的地方?
A:粤剧《最是女儿香》的创新突破,我觉得主要在以下几点:
(1)打破传统叙事结构
我们通过“香”这一意象,打通天上人间、古今中外的时空界限,赋予了粤剧更自由、更天马行空的表达方式。
(2)舞台技术的革新
这次的舞台设计,首次运用动态影像软屏技术,成功地解决了传统舞台难以表现多朝代穿越场景的难题。通过控制软屏运动轨迹,既能化作唐代窗棂、宋代汴河图景等具象符号,也能退为一片清新的水墨留白,让观众在一场演出中领略多个朝代的风华。这种“穿越”体验,是传统舞台无法实现的,但光影技术却能轻松做到,它与演员的唱腔、身段形成情绪共振,构建出虚实相生的东方美学空间,极大增强了舞台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在唱腔音乐与表现形式上的创新融合
这部戏既有传统南音的韵味,又有大胆的现代编曲,甚至融入天马行空的时空穿越元素。音乐设计以“一个主题、多种乐器”为核心,通过不同朝代使用相应乐器(如西汉的号角、盛唐的琵琶、宋代的古琴等),让观众通过音色感知时代变迁;它或许不像传统粤剧那样“中规中矩”,但我相信这种创新能引发观众共鸣。
在表演形式上融入了现代舞、RAP、多媒体投影等多种元素,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服装设计跨越先秦曲裾、唐三彩襦裙、宋代褙子、民国军装等,编织出一幅华夏服饰文化长卷,让历史在舞台上“复活”。

Q:粤剧《最是女儿香》4月试演后备受瞩目,7月又将开启巡演,对这部新作,您有怎样的期待?希望带给观众怎样的体验?
A:我希望粤剧《最是女儿香》能够吸引更多还未开始走进和了解戏曲舞台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希望这部剧传递的“新古典美学”能让更多人感受到粤剧的当代魅力。
同时,这部戏当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时代背景。我希望能够让观众朋友们通过戏曲舞台这一媒介,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不朽的精神。
此外,我希望粤剧《最是女儿香》能够推动莞香文化的全国认知,让这一缕莞香能够飘进更多人心里,让东莞这座城市成为更多年轻人的心之所向。
更大胆一点,我希望这部戏能为其他地方剧种的创新融合提供参考。这种“主题IP+技术赋能+文旅联动”模式,或许可启发地方戏曲更大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粤剧《最是女儿香》,恰似一缕莞香飘过千山万水——它承载的不仅是六世轮回,更是一个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的自信宣言。若观众离场时能感叹“原来粤剧可以这么美”“原来粤剧还有这么多的可能性”,这便是对我们这些创作者最大的肯定了。

Q:对东莞如何更好推动粤剧传承发展,您有哪些建议?接下来期待与东莞有哪些进一步的合作计划?
A:东莞作为“粤剧之乡”,近年来通过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精品创作、品牌活动等多方面举措,大力推动了粤剧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期待下来结合东莞非遗资源(如莞香、龙舟等)继续深挖,联手打造“粤剧+”文旅路线,打造沉浸式演艺新空间,让粤剧和东莞特色非遗在创新实践和活态传承上走出一条独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