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用专业与温暖守护社会的“隐形守护者”。他们是调解邻里纠纷的“润滑剂”,是安抚困境人群的“灭火器”,更是助力社区成长的“助推器”……在街巷楼宇间,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300多名专业社工常年穿梭奔走。
自2009年3月16日成为东莞首家注册社工机构以来,中心累计服务超600万人次,先后获评“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全国百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连续3届)”“广东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单位”“东莞市最美社会组织”“东莞市5A级社会组织”等多项殊荣,用十六年光阴书写了党建引领专业服务的温暖答卷。
“我们始终致力于将党建工作化‘虚’为‘实’,通过创新形式吸引大家共同参与,让党建真正落地生根、发挥作用。”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总干事陈锦坤道出了中心发展之道。作为东莞社会工作的拓荒者与标杆,大众社工十六年的发展历程,正是党建引领专业社工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初心启航:一针起锚,绣开莞邑社工先河
时针拨回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发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号召后,为全国社工事业埋下了第一缕丝线。
当这股时代经纬延伸至2008年的东莞,社会工作尚是块待绣的空白布帛,亟需有人执针起锚。
土生土长的东莞人张建鸣,便是那位率先执起“绣花针”的先行者。怀揣着“东莞人为东莞做一些实事,为社会带去温暖和希望”的朴素初心,在市民政局的支持下,他带领创始团队在“空白处”摸索,六个月筹备期里,从机构章程的字斟句酌到服务理念的反复打磨,每一步都如穿针引线般细致。
2009年3月16日,东莞首家本土社工机构正式注册成立。在众多备选名字中,“大众”二字脱颖而出,凝练着“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服务东莞、共创和谐”的永恒追求。十六载风雨兼程,这盏明灯始终指引前路。
11月12日,一个载入东莞社工事业史册的日子。
全市首批172名社工庄严宣誓上岗,其中55位来自大众社工。这一天,他们见证了东莞社会工作的历史性一刻,正式以东莞社工身份投身于“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崇高事业之中。
党建为线:织密根基,引领服务深耕民生
步入大众社工的荣誉长廊,党史学习教育专栏、机构大事记、党员先锋事迹交相辉映。作为东莞市社会组织党委重点打造的首个社工机构党建示范点,这里的每一枚奖牌、每一段故事,都是“织密根基”的生动见证。
“党建是贯穿大众社工发展的主心骨和定盘星。”大众社工党总支书记、总干事陈锦坤强调,作为东莞首家社工机构,大众社工在2009年便已向上级党组织申请成立党支部,在2010年12月正式成立支部。伴随机构壮大,党员队伍日益蓬勃,2017年升格为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现有党员社工70名。
如何实现党建有效引领?大众社工党总支创新实践“四步法”。
一是锻造核心队伍。实施“三步走”方略,通过强班子核心、重梯队培育、树先锋标杆,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服务高效的党员社工队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二是深植机构治理。通过促规范运行、强组织凝聚、优阵地功能三大举措,将党建深度融入机构管理血脉,确保党建工作有章可循、有力可施,为高质量基层服务筑牢坚实的组织堡垒;
三是精耕群众服务。坚持“用心”宣传引导、“用情”贴近群众、“用力”撬动资源,推动服务供给精准化、精细化,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与服务效能跃升;

四是铸造特色品牌。着力培育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党建+”共建服务品牌以及“五圈”协同治理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模式,显著提升组织影响力与社会认同度。
这“四步法”环环相扣,如同强劲的红色引擎,驱动着大众社工在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征程上稳步前行,持续释放党建引领的强大动能。
匠心服务:细针密缕,叩响千万群众心门
在开展服务中,被拒绝与不理解是常态,满腔热忱撞上冷言冷语也是惯常——在大众社工工作十四年的帅世春,所经历的是社工服务的缩影。
但大众社工十六年的坚守,早已把对社会服务的热爱绣进血脉,将那份沉甸甸的使命刻入心底。帅世春和同事们抱着 “只要用心付出,总有一天能被接纳”的信念,以“细针密缕”的耐心一次次沟通:蹲下听心理创伤的孩子讲完破碎的童话;拼接起厌学的少年撕成碎片的作业,陪着他们一步步重返校园。那些默默付出的努力,变成孩子藏在作业本里的感谢信。
这样的温暖故事,在十六年的时光里不断铺展。
“001号社工”陈锦坤的日程表上,密密麻麻记载着个案信息:早上七点的备注栏写着跟进困境儿童小赵的晨读计划;午间的空白处记录着休学学生小黄第3次服务回访;下午的备忘录上写着进社区开展困难儿童入户家访……他用专业服务丈量着社会的每一寸土地,以“绣花”般的细致诠释着“001号”的责任。

驻流浪人员救助项目社工熊军民,在项目岗位上一坚守就是12年。在12年多的时间里,他奔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救助过的流浪对象超过7000多人,协助600多名无名氏和户籍被注销的流浪人员重返家庭,为众多破碎家庭重新编织起团圆和温暖。他常以自己的经历勉励年轻社工:“社会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刺绣,而要慢工出细活,唯有坚守信念、用心穿针,才能真正绣进服务对象心里。”
这份“绣花功夫”,正是党建引领下精准服务的生动实践。十六年来,大众社工始终与党和政府同频共振,从单一岗位服务到拓展至困境关怀、社区治理、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社会工作跨省督导支援等多元领域,构建起覆盖“从摇篮到银发”的“1+5”服务矩阵。累计化解矛盾超万起、帮扶困境人群十余万人次的成果,恰是这根服务之线密密缝就的民生画卷。
向新而行:彩线续章,绣就城市人文年轮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高科技是影响21世纪人类的两大主题。”而在“世界工厂”东莞,大众社工用十六年实践,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更深沉的注解——人文,才是城市的终极坐标。
从首批172名社工执“针”上岗,到300名社工团队持“彩线”拓展至近60个服务站点,大众社工的成长轨迹,恰是东莞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画卷。

试点初期,特色项目购买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模式尚在探索,“服务之路如何走”成为陈锦坤与团队的核心课题。“没有先例可循,只能与同事们步步摸索,”他回忆道。彼时,挑灯夜战是常态,制度方案数易其稿,甚至推倒重来。经团队不懈努力,机构重构前线服务管理体系,社区中心版图持续拓展,特色项目更在国家级大赛中屡获殊荣。
那些为独居老人读报的耐心、帮困境家庭链接资源的奔波、陪迷途者重拾信心的坚持……这些“润物细无声”的针脚,早已将600万人次的服务密密缝进城市肌理。看似微小的善行点滴,正汇聚成滋养文明的长河,在东莞的土地上冲积出温暖的三角洲。
真正的伟大城市,从不用摩天楼群定义高度。它的人文年轮里,必然绣满人心的温度、温情的密度,让每个生命在这片土地上都能舒展尊严。大众社工十六年如一日的坚守,正是对这一真理的最佳刺绣。
时代的丝线,总在关键处赋予新的张力。2023年中央社工部的设立,如同一剂“强心针”,让社工事业的绣布铺展得更广阔。未来,大众社工将以“彩线续章”的魄力,聚焦困难群体兜底、矛盾风险源头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防护、青少年志愿力量培育、矫正教育帮扶促进五大领域,用创新针法织密民生保障网,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注入温暖动能。
这支“隐形守护者”队伍,终将以专业为线、以初心为梭,在东莞厚重的人文年轮上,绣出更多关于民生温度与时代进步的深刻纹样。
/相关链接/
人物光影——
东莞的“001号社工”
陈锦坤清晰地记得,2009年11月12日,是东莞市首批172名社工正式宣誓上岗的日子。如今,他从一线社工成长为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亲身见证了东莞社工服务和机构的飞跃,也在角色的变化中对专业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2009年的五四青年节,陈锦坤以实习生的身份正式成为大众社工的一员。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服务项目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其中倾注了很多人的汗水。“因为没有可以参考的,只能慢慢摸索。”陈锦坤回忆起那段加班加点、不知疲倦的日子,依然很感慨。最终,在他主导下,机构建立了员工互助组织“成长基金会”和“土司坊”,创建了行政培训、员工自主交流培训和资助外出培训三结合的培训体系。2012年,机构与湖北省团校建立联系,赴武汉进行为期5天的实务分享培训,迈出了输出东莞社工实务经验的重要一步。
2014年1月,陈锦坤正式被任命为大众社工副总干事,协助总干事统筹机构各项事务。别人眼中的“升迁”在陈锦坤看来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几年里,他在服务、研究和品牌等方面下功夫,使机构在保持高质量服务的同时不断创新迭代,快速成长。
扎根基层,天道酬勤,在2023年7月1日,作为大众社工总干事的陈锦坤代表社会服务行业,与其他6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党员一起,成为奋战在东莞高质量发展一线的7名共产党员代表之一,登上东莞CBD城市大屏。
2023年11月,中共东莞市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根据审核和综合评价,决定将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陈锦坤等的38名党组织书记命名为第一批两新党组织“先锋书记工作室”。自此,新的使命和责任,将继续鞭策着陈锦坤思考发挥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助人服务更暖更细更温情的新阶段命题。
16年的社工之路写满了他扎根社区,服务群众的初心与坚守,也将继续见证他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