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早晚高峰堵在这里,上班迟到是家常便饭,现在这条路通了,心里也亮堂了!”家住沙田镇湖景花园的市民李先生看着眼前畅通无阻的湖东路与港口大道交汇处,难掩喜悦之情。这个曾让周边数万居民头疼的交通堵点,经过一个月的升级改造,于6月12日正式竣工通车,通行效率较改造前提升40%以上,成为沙田镇践行“民呼我应”理念的生动注脚。

一通热线牵出民生痛点
今年5月,沙田镇12345政务服务热线接连收到市民反映:湖东路与港口大道交会处作为连接镇区核心商圈与工业园区的重要节点,日均车流量超过2.3万辆次,早晚高峰时段拥堵长度常达800余米,最长拥堵时长超过45分钟。“送孩子上学要提前半小时出门”“救护车被堵在路口鸣笛不止,都不敢走这条路”等诉求,让这个交通堵点成为群众急难愁盼的焦点问题。
“群众的呼声就是工作的号角。”沙田镇12345热线小组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将该诉求列为“民生优先处理事项”,第一时间联合交通分局、交警大队、工程建设中心等部门召开专题协调会。经初步排查,该路口拥堵源于“先天不足”:原设计为双向四车道,无专用右转车道,早晚高峰时段直行与右转车辆交叉冲突;两侧花池、挡土墙占用路面空间,导致车辆转弯半径不足;周边学校、市场集中,行人与机动车混行加剧混乱。

多部门联动破解治堵难题
面对复杂的交通现状,沙田镇组建“治堵攻坚专班”,创新采用“数据研判+实地调研”双轨工作法。交通分局启用智能交通监测系统,连续72小时采集车流量、车型构成、拥堵时段等数据,形成十多份分析报告;交警大队民警实地值守15个高峰时段,手绘13张交通流示意图,精准定位拥堵症结。
“不能简单拓宽路面,要兼顾通行效率与行人安全。”工程建设中心主任在方案论证会上强调。经过5轮专家评审和3次市民代表座谈会,最终确定“渠化拓宽+分段施工”的改造方案:拆除两侧200余米长的花池、台阶及挡土墙,释放路面宽度8米;增设3条专用右转车道,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重新规划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设置隔离护栏保障行人安全。
施工期间,经济发展局牵头协调移动、电信、联通、广电四大运营商,仅用3天完成横跨路面的12条通信线缆迁改,为工程扫清障碍。为减少对市民出行影响,施工单位采用“半幅施工、半幅通行”模式,分3个施工段24小时轮班作业,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改造。

民心工程赢得百姓口碑
6月12日清晨7时,改造后的路口迎来首个早高峰“大考”。交警部门数据显示,早高峰通行时长从45分钟缩短至18分钟,晚高峰车流量峰值提升至每小时1800辆次,未出现长时间拥堵。在附近经营便利店的王女士发现:“以前堵在路上的司机总来店里抱怨,现在客人脸上都带着笑,生意都好了不少。”
6月15日,沙田镇12345热线收到市民张先生的表扬信:“从反映问题到工程完工仅用30天,政府把实事办在了群众心坎上。”据统计,改造工程竣工首周,该路段交通事故同比下降 67%,周边小区居民满意度达98%。
“交通畅了,民心顺了。”沙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依托12345热线建立“民生痛点动态监测库”,年内计划对全镇5个交通堵点进行升级改造,让更多“民心工程”惠及百姓。如今,行走在湖东路上,车辆有序通行,行人从容过街,这个曾经的拥堵路口,正成为展现沙田城市治理温度的新窗口。
【记者手记】
三十天的蜕变:从“堵心路”到“舒心路”
记得5月初的一次来沙田湖东路这里采访时,早高峰的车流像凝固的河。救护车鸣笛被裹挟在车阵里,司机摇下车窗焦急张望;送学家长骑着电动车在车流中穿梭,孩子书包上的反光条忽明忽暗。12345热线的接线单上,“堵车”两个字被标了密密麻麻的着重号。
让人意外的是,解决问题的效率比想象中更快。交通分局的工程师带着设备在路口蹲守三天,监测数据精确到每分钟的车流量变化;交警大队的手绘交通流示意图上,连行人横穿马路的习惯路线都做了标注;论证会上,施工方和居民代表争得面红耳赤,最终敲定“半幅施工”方案——这些细节里,藏着“把工程做到心坎上”的诚意。
6 月的清晨再到这里,右转车道上的车辆平稳驶过,曾经挡路的花池变成了隔离护栏,行人在专用通道上从容过街。12345热线的表扬信里,有句话特别打动人:“路通了,我们和政府的心也更近了。”
一个路口的变迁,丈量着城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当“民呼我应”不再是口号,当每个部门都在为群众的“急难愁盼” 较劲,那些曾经的民生痛点,终将变成照亮城市的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