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黄江镇田心市场门前人头攒动。随着红绸落下,“五星级农贸市场”的金色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作为全镇首个获此殊荣的市场,田心市场的揭牌仪式标志着黄江镇13家农贸市场历时三年的品质提升工程圆满收官——曾经污水横流、气味刺鼻的传统菜市场,如今蝶变为现代化、智慧化的“新街市”。
为响应东莞市《农贸市场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部署,自2021年4月铺开市场品质提升工作以来,黄江镇委、镇政府将农贸市场品质提升列为重点民生工程,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成立了由镇长挂帅、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并组建了由市场监管分局牵头,联合经发局、住建局、城管分局等19个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
专班立足镇情,科学制定了“分类指导、典型带动、先易后难、分批实施”的工作策略,对全镇18个农贸市场开展深入调研,并结合市场规模、辐射人口、周边消费水平等,最终确定保留并升级改造中心市场等13家农贸市场,其余5家市场则引导转型关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为全镇农贸市场全面升级奠定基础。

面对改造过程中的复杂难题,政府专班展现了强大的统筹协调与攻坚能力。在多方努力下,于2025年初顺利完成辖区全部在营农贸市场的品质提升工作,并通过市级验收。其中,江海城市场曾作为全市首家通过验收的农贸市场,田心市场获评为市“五星级农贸市场”,中心市场、板湖市场获评为市“放心消费承诺农贸市场”。

黄江镇的眼光并未局限于市场本身的物理改造。据黄江市场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黄江镇以品质提升为重要抓手,将农贸市场功能定位拓展为服务社区居民的“邻里中心”。升级后的农贸市场,服务范畴早已超越传统的“油盐酱醋茶”,正向“衣食住行闲”等更广泛的社区生活服务延伸。更重要的是,“农贸市场+商圈”的联动发展模式成效显著。农贸市场的品质提升,进一步带动了市场周边商业的繁荣发展,农贸市场及其周边商圈正日益成长为集购物、餐饮、服务、社交于一体的社区商业中心,为黄江镇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走进玉堂围市场的熟食区,烧鹅油亮的光泽透过带滑门的玻璃柜诱人食欲。档主老陈戴上口罩、手套和卫生帽,转身走进一道透明门——这是专设的“缓冲间”。他在这里洗手消毒、更换工服,再进入销售区。销售区与外界被严格分隔,空调维持着低温环境。“以前一个柜台搞定所有工序,现在光功能间就分了两个!”老陈笑着说。在黄江,所有熟食、湿粉档口均按此标准改造,统一设置“防蝇、防鼠设施”,做到无鼠、无蝇侵害,生熟食品彻底分区。

而在中心市场的活禽区,不锈钢笼取代了老旧铁笼。笼底的活动托盘承接禽类粪便,冷气与抽排风系统持续运转,即便停电时,应急通风窗也能自动开启。档口设置存放、宰杀、销售三区的建设模式,实现了活禽畜档口与消费者之间的物理隔离。“三鸟档以前味道大,现在装了除臭设备,和蔬菜区隔开十多米呢。”蔬菜摊主王女士指着远处说。这种建设模式已覆盖全镇市场内活禽类档口,加上同时配套建设的初级隔渣过滤设施和三级过滤处理设施,确保禽类污水经过严格处理后,才排入市政雨污分流管网,彻底终结了地面积水、异味弥漫的顽疾。

智慧监管,则如同为市场的食品安全与高效管理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构筑起一道“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防线。“欢迎监督!随便检!”田心市场猪肉摊主周女士把一块猪肉放进检测员托盘。她的档口挂着检疫票,肉品上的蓝色检疫验讫印章清晰可见。消费者在购买猪肉时,只需用手机扫一扫摊位前的“溯源码”,这块猪肉的“电子身份证”信息便一目了然——来自哪个屠宰场、何时检疫、检疫结果、运输信息等,全程透明可追溯,买得安心,吃得放心。

不远处,电子屏正滚动播放着当日的快检结果:青菜样本合格率100%,猪肉瘦肉精检测阴性……每个市场标配的“农残快检室”如同食品安全哨所。玉堂围市场检测员小李每天随机抽取蔬菜、水果等样本,用专业设备检测农药残留。“一旦发现超标样本,立即要求下架并监督销毁,同时追溯源头,严防问题产品流入市民餐桌。”她一边操作仪器,一边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值介绍道。所有检测结果不仅即时公示在市场醒目的LED大屏上,也同步上传至智慧监管平台。

田心市场二楼更创新性地打造了全市首个省级社区食品安全科普站,将科普教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这里不仅是商户定期接受食品安全法规和操作规范的培训基地,更是面向居民群众、中小学生的“食安课堂”。科普站内设有互动实验区、知识展板、多媒体设备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同时,该站还设置了社区食品安全服务站,作为市场监管部门、社区与食品经营户沟通联系的平台,共同抓好食品安全管理的“最后一米”。
市场改造不仅是硬件升级,更需破解深层治理难题。黄江创新推出“农贸市场+商圈”模式:田心市场旁的龙和南街二巷,清晨是本地菜农直销区,傍晚变身霓虹闪烁的夜市;北岸社区划定流动摊贩集中区,统一管理标准。玉堂围市场则建成150个车位的立体停车楼,并设立纠纷调解室。“以前顾客总抱怨没地方停车,担心违停,买完就走,现在可以慢慢逛、仔细挑,纠纷都少了些。”玉堂围市场管理方马先生翻着调解记录本说。

江海城、玉堂围等市场周边,经过城管、交警、市场监管等部门以及属地社区的综合整治,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市场周边环境秩序得到明显提升。逛街市、买肉菜、吃包点、喝奶茶、吃夜宵、买衣服、找杂货……农贸市场及周边商圈已成为社区居民群众家门口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成为满足日常消费需求的重要渠道。

更深刻的变化来自管理机制。田心市场率先破局,取消“二手房东”模式,由社区集体经济联合社直管降低租金成本。“租金降了,环境好了,顾客自然多!”蔬菜摊主周女士表示,改造后客源从周边星光社区、龙见田社区扩展而来,销量明显上涨。

全镇13个升级市场均在显著位置设立了“消费者维权服务站”,配备了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的“公平秤”,并公示投诉电话和处理流程,确保消费者权益得到及时有效保障。在玉堂围市场,农贸市场联合党支部发动“党员示范经营户”亮身份,带头落实明码标价、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整个市场形成文明守信的良好风尚。

傍晚的田心市场灯火通明。海鲜档口前,自动循环水系统冲刷着瓷砖台面;二楼的食安科普站里,孩子们正通过实验器材检测果蔬农药残留;夜市一条街上,刚下班的年轻人捧着奶茶选择当天的夜宵。市民张姨的购物篮装得满满当当:“以前买菜捏着鼻子匆匆走,现在带孙子来能逛半天!”
黄江农贸市场的蝶变之路,是黄江镇政府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高效统筹、创新治理、攻坚克难,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写照。这项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工程,不仅重塑了农贸市场的物理空间,更重构了其服务内涵与治理模式,让“文明范”的“烟火气”萦绕在市民的“菜篮子”周围,实实在在地拎出了黄江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黄江镇中心市场


黄江镇玉堂围市场


黄江镇江海城综合市场


黄江镇润东市场


黄江镇田心市场


黄江镇社贝综合市场


黄江镇板湖市场


黄江镇北岸市场


黄江镇黄牛埔市场


黄江镇星光市场


黄江镇大冚市场


黄江镇刁朗市场


黄江镇长龙农贸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