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菜市场”到“五星级街市”!黄江13个农贸市场完成升级改造
写意黄江 2025-07-16 10:44:53

5月21日上午,黄江镇田心市场门前人头攒动。随着红绸落下,“五星级农贸市场”的金色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作为全镇首个获此殊荣的市场,田心市场的揭牌仪式标志着黄江镇13家农贸市场历时三年的品质提升工程圆满收官——曾经污水横流、气味刺鼻的传统菜市场,如今蝶变为现代化、智慧化的“新街市”。

 

政府统筹

 

升级蓝图落地生根

为响应东莞市《农贸市场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部署,自2021年4月铺开市场品质提升工作以来,黄江镇委、镇政府将农贸市场品质提升列为重点民生工程,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成立了由镇长挂帅、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并组建了由市场监管分局牵头,联合经发局、住建局、城管分局等19个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

 

专班立足镇情,科学制定了“分类指导、典型带动、先易后难、分批实施”的工作策略,对全镇18个农贸市场开展深入调研,并结合市场规模、辐射人口、周边消费水平等,最终确定保留并升级改造中心市场等13家农贸市场,其余5家市场则引导转型关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为全镇农贸市场全面升级奠定基础。

 

图片

 

面对改造过程中的复杂难题,政府专班展现了强大的统筹协调与攻坚能力。在多方努力下,于2025年初顺利完成辖区全部在营农贸市场的品质提升工作,并通过市级验收。其中,江海城市场曾作为全市首家通过验收的农贸市场,田心市场获评为市“五星级农贸市场”,中心市场、板湖市场获评为市“放心消费承诺农贸市场”。

 

图片

 

黄江镇的眼光并未局限于市场本身的物理改造。据黄江市场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黄江镇以品质提升为重要抓手,将农贸市场功能定位拓展为服务社区居民的“邻里中心”。升级后的农贸市场,服务范畴早已超越传统的“油盐酱醋茶”,正向“衣食住行闲”等更广泛的社区生活服务延伸。更重要的是,“农贸市场+商圈”的联动发展模式成效显著。农贸市场的品质提升,进一步带动了市场周边商业的繁荣发展,农贸市场及其周边商圈正日益成长为集购物、餐饮、服务、社交于一体的社区商业中心,为黄江镇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硬件革命

 

菜场里的“科学与细节”

走进玉堂围市场的熟食区,烧鹅油亮的光泽透过带滑门的玻璃柜诱人食欲。档主老陈戴上口罩、手套和卫生帽,转身走进一道透明门——这是专设的“缓冲间”。他在这里洗手消毒、更换工服,再进入销售区。销售区与外界被严格分隔,空调维持着低温环境。“以前一个柜台搞定所有工序,现在光功能间就分了两个!”老陈笑着说。在黄江,所有熟食、湿粉档口均按此标准改造,统一设置“防蝇、防鼠设施”,做到无鼠、无蝇侵害,生熟食品彻底分区。

 

图片

 

而在中心市场的活禽区,不锈钢笼取代了老旧铁笼。笼底的活动托盘承接禽类粪便,冷气与抽排风系统持续运转,即便停电时,应急通风窗也能自动开启。档口设置存放、宰杀、销售三区的建设模式,实现了活禽畜档口与消费者之间的物理隔离。“三鸟档以前味道大,现在装了除臭设备,和蔬菜区隔开十多米呢。”蔬菜摊主王女士指着远处说。这种建设模式已覆盖全镇市场内活禽类档口,加上同时配套建设的初级隔渣过滤设施和三级过滤处理设施,确保禽类污水经过严格处理后,才排入市政雨污分流管网,彻底终结了地面积水、异味弥漫的顽疾。

 

图片

 

智慧监管,则如同为市场的食品安全与高效管理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构筑起一道“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防线。“欢迎监督!随便检!”田心市场猪肉摊主周女士把一块猪肉放进检测员托盘。她的档口挂着检疫票,肉品上的蓝色检疫验讫印章清晰可见。消费者在购买猪肉时,只需用手机扫一扫摊位前的“溯源码”,这块猪肉的“电子身份证”信息便一目了然——来自哪个屠宰场、何时检疫、检疫结果、运输信息等,全程透明可追溯,买得安心,吃得放心。

 

图片

 

不远处,电子屏正滚动播放着当日的快检结果:青菜样本合格率100%,猪肉瘦肉精检测阴性……每个市场标配的“农残快检室”如同食品安全哨所。玉堂围市场检测员小李每天随机抽取蔬菜、水果等样本,用专业设备检测农药残留。“一旦发现超标样本,立即要求下架并监督销毁,同时追溯源头,严防问题产品流入市民餐桌。”她一边操作仪器,一边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值介绍道。所有检测结果不仅即时公示在市场醒目的LED大屏上,也同步上传至智慧监管平台。

 

图片

 

田心市场二楼更创新性地打造了全市首个省级社区食品安全科普站,将科普教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这里不仅是商户定期接受食品安全法规和操作规范的培训基地,更是面向居民群众、中小学生的“食安课堂”。科普站内设有互动实验区、知识展板、多媒体设备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同时,该站还设置了社区食品安全服务站,作为市场监管部门、社区与食品经营户沟通联系的平台,共同抓好食品安全管理的“最后一米”。

 

治理破局

 

小市场撬动大民生

市场改造不仅是硬件升级,更需破解深层治理难题。黄江创新推出“农贸市场+商圈”模式:田心市场旁的龙和南街二巷,清晨是本地菜农直销区,傍晚变身霓虹闪烁的夜市;北岸社区划定流动摊贩集中区,统一管理标准。玉堂围市场则建成150个车位的立体停车楼,并设立纠纷调解室。“以前顾客总抱怨没地方停车,担心违停,买完就走,现在可以慢慢逛、仔细挑,纠纷都少了些。”玉堂围市场管理方马先生翻着调解记录本说。

 

图片

 

江海城、玉堂围等市场周边,经过城管、交警、市场监管等部门以及属地社区的综合整治,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市场周边环境秩序得到明显提升。逛街市、买肉菜、吃包点、喝奶茶、吃夜宵、买衣服、找杂货……农贸市场及周边商圈已成为社区居民群众家门口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成为满足日常消费需求的重要渠道。

 

图片

 

更深刻的变化来自管理机制。田心市场率先破局,取消“二手房东”模式,由社区集体经济联合社直管降低租金成本。“租金降了,环境好了,顾客自然多!”蔬菜摊主周女士表示,改造后客源从周边星光社区、龙见田社区扩展而来,销量明显上涨。

 

图片

 

全镇13个升级市场均在显著位置设立了“消费者维权服务站”,配备了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的“公平秤”,并公示投诉电话和处理流程,确保消费者权益得到及时有效保障。在玉堂围市场,农贸市场联合党支部发动“党员示范经营户”亮身份,带头落实明码标价、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整个市场形成文明守信的良好风尚。

 

图片

 

傍晚的田心市场灯火通明。海鲜档口前,自动循环水系统冲刷着瓷砖台面;二楼的食安科普站里,孩子们正通过实验器材检测果蔬农药残留;夜市一条街上,刚下班的年轻人捧着奶茶选择当天的夜宵。市民张姨的购物篮装得满满当当:“以前买菜捏着鼻子匆匆走,现在带孙子来能逛半天!”

 

图片

 

黄江农贸市场的蝶变之路,是黄江镇政府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高效统筹、创新治理、攻坚克难,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写照。这项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工程,不仅重塑了农贸市场的物理空间,更重构了其服务内涵与治理模式,让“文明范”的“烟火气”萦绕在市民的“菜篮子”周围,实实在在地拎出了黄江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图片

 

01

 

 

 

黄江镇中心市场

 

图片
改造前
图片
改造后

 

02

 

 

 

黄江镇玉堂围市场

 

图片
改造前
图片
改造后

 

03

 

 

 

黄江镇江海城综合市场

 

图片
改造前
图片
改造后

 

04

 

 

 

黄江镇润东市场

 

图片
改造前
图片
改造后

 

05

 

 

 

黄江镇田心市场

 

图片
改造前
图片
改造后

 

06

 

 

 

黄江镇社贝综合市场

 

图片
改造前
图片
改造后

 

07

 

 

 

黄江镇板湖市场

 

图片
改造前
图片
改造后

 

08

 

 

 

黄江镇北岸市场

 

图片
改造前
图片
改造后

 

09

 

 

 

黄江镇黄牛埔市场

 

图片
改造前
图片
改造后

 

 

10

 

 

 

黄江镇星光市场

 

图片
改造前
图片
改造后

 

11

 

 

 

黄江镇大冚市场

 

图片
改造前
图片
改造后

 

12

 

 

 

黄江镇刁朗市场

 

图片
改造前
图片
改造后

 

13

 

 

 

黄江镇长龙农贸市场

 

图片
改造前
图片
改造后

 

 

 

采写编辑|姚萌茵
摄影|姚萌茵 黄江市场监管分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