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既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凝练而成的宝贵经验,更是党在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勇毅前行的不竭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深刻把握作风建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牢牢抓住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个核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一、在理论渊源中锚定党群关系本质,夯实作风建设思想根基
马克思主义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是彻底地、完全地为着人民的理论,其中蕴含着鲜明的群众观点,为中国共产党从核心问题出发加强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恩格斯亲身参与工人斗争实践,并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彻底摒弃了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的历史局限性。此外,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廉价政府”的构想,即摒弃资产阶级特权,消除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为无产阶级政府的良性运转和减少腐败行为的产生提供先决条件,实质上是强调公职人员始终是保持清廉作风、得到人民信任、服务于广大群众的“勤务员”,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属性和人民立场。
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列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并强调无产阶级政党保持严格的纪律的极端重要性。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 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以及“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如果没有铁的纪律,无产阶级政党就不会为整个工人阶级所拥护,更不用谈什么夺取和建设政权了。而关于如何加强和维持党的铁的纪律,列宁则明确强调:“要靠它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同他们打成一片。”即党的纪律的执行要靠群众来监督,同违反党的纪律现象作斗争要依靠群众。此外,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关联主义和拖拉作风,列宁主张要建立群众来访接待工作制度、集体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由此,苏共得以逐渐建立一整套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确保无产阶级政党联系群众有规可循、有制可循,让布尔什维克党真正成为“人民的代言人”。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百年实践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根源就在于它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点,为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加强作风建设过程中锚定党群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奠定了理论根基。
二、在历史之鉴中感悟党群鱼水深情,筑牢作风建设实践根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并把服务群众、深入群众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强调:“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成为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并践行的群众路线的经典表述。人们常用鱼水关系比喻共产党与群众关系,毛泽东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哲学智慧对此提出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水可以没有鱼,但鱼不能没有水”,既继承了“民为邦本”的传统民本思想,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创新,为中国共产党把握作风问题核心奠定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中央苏区群众传唱的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充分刻画了当时党员干部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长征途中,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留下半条被子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感。“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的事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清醒与自觉。一部党史,就是一部反映党群鱼水情深的历史,更是一部体现党的优良作风的历史。无论是井冈山时期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是延安时期开展大规模整风运动,还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人民公仆,如顶风雪冒严寒、踏黄沙战盐碱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菜叶送给群众,菜根留给自己”的“南京路上好八连”,29年间将七成多工资捐出用于修桥筑路、捐资助学的甘祖昌、龚全珍夫妇,“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等,他们用一生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以忠诚为民的政治本色彰显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以优良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实践证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是党的作风建设持续深化的强大动力,也是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根本保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他指出:“有少数人就是做官当老爷,有些事情实在不像话!脱离群众,脱离干部,上行下效,把社会风气也带坏了。”坚决把反对干部特殊化作为恢复和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一环来抓,为推动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历史充分证明,是否牢记宗旨秉公为民,是否坚守初心清正廉洁,始终是党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如今,中国共产党已成功走过了百余年光辉历程,越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越是长期执政,党内形形色色的作风问题越是突出,越是要加强作风建设,越要时刻牢记党的优良作风不能变,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不能变。
三、在时代之问中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引领作风建设创新发展
从杨家岭窑洞“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守,到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公里”攻坚,从宝塔山下“十个没有”的延安奇迹到长安街吹响的复兴号角,老一辈革命家与新时代人民领袖的人民公仆情怀始终赤诚,中国共产党的“赶考”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还有部分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中仍存在思想偏差,日渐滋生出“跑上面多、跑基层少、与群众远”、同群众搭不上话、坐不到一条板凳上等作风不实现象。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部分党员干部未能从政治高度认识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极端重要性,未能将其视为关系作风建设成效乃至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加以重视。因此,能否把握好党同人民群众关系问题这一作风建设的核心,仍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面对世界百年变局之问、国内发展转型之问和党的执政考验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作风建设提到新的高度,深刻指出:“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为此,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作风问题出发,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聚焦靶向、精准发力。从刹住“会所中的歪风”、遏制“车轮上的腐败”、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入手到向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亮剑,从精简“文山会海”到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解决了“老虎吃天不知从哪下口”的难题,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局的魄力撬动了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深刻变革。
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检验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党的作风建设同样如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归根到底就是要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把党的群众路线深刻贯彻落实到党的作风建设之中,坚守“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理想信念,把14亿多人民汇聚成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铜墙铁壁”、凝聚成“汪洋大海”般的前进伟力,持续擦亮中央八项规定这张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持续发挥新时代徙木立信之举的实践效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新实践,绽放百年大党风华,照亮民族复兴伟业。
(作者分别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