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文采|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邱子禾《绣里春秋》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7-12 17:55:44

山城的雾总带着三分缠绵,那天在大姨的木窗前,我初见那方成都双面绣。素绢上,正面是青城山脉在雾中若隐若现,墨绿与灰蓝交织出朦胧仙气;翻转时,背面却跃出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赤金丝线在光下流转,像封存了三千年的星火。指尖刚触到绢面,便觉有股力量牵引着——我要绣出属于自己的故事,那时还不懂,这针与线的修行,原是场与传统的对话。

初学的日子总与血渍为伴。双面绣最忌正反参差,针尖却总在分神时扎进指腹,殷红滴在素白绢上,像极了初春枝头未稳的花。第三个月的傍晚,我盯着绣绷上歪扭的竹叶,终于把绷架摔在地上:“我根本学不会!”大姨没说话,捡起来轻轻拂去灰尘,指着背面:“你瞧,这片叶子针脚虽乱,背面的轮廓倒藏着股倔强。”她枯瘦的手裹住我的,引着丝线穿过绢面:“绣品要表里如一,人也一样。急不得,得让心跟着针走。”

去年冬雪落得突然,山城的梅枝一夜间堆满碎玉。我要绣《雪夜》,固执地想用银丝表现雪光,却总绣不出记忆里巷弄间那层温润的白。大姨在窗台上支起盏煤油灯,昏黄的光漫过绣绷时,银丝竟有了深浅层次,像雪地里被月光吻过的痕迹。“你看,”她指尖点着光影交错处,“难走的路,换个角度,就成了老天爷给的礼物。”我忽然懂了,刺绣哪是复刻物象,分明是用丝线重新丈量眼中的世界。

如今我的《长江万里图》终于收针。正面是夔门峭壁,墨色丝线叠出刀削般的险峻,浪花用银灰渐变,似能听见轰鸣;翻转过来,入海口的滩涂却用米白与浅褐铺展,丝线疏朗如粼粼波光。大姨捧着绣绷,指腹摩挲着绢边,半晌才叹:“江水从来知道去处。”是啊,那些晨光里反复练习的针法,那些暮色中拆了又绣的纹路,教会我的哪里是技艺?是让我懂得,传承从不是把前人的脚印拓在纸上,该像长江那样——记着雪山来处的清冽,也奔向大海容纳的辽阔。

绣绷还在窗下,丝线在晨光里明明灭灭。针穿过绢面的刹那,总想起山城的雾、冬雪的光,想起大姨指尖的温度。这方绣品里,正面是我此刻执着的针线,背面是故乡永远的褶皱。线脚在绢上蔓延,像极了我们与传统的故事——旧的根须扎得深,新的枝叶长得茂。

作者: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初三 8班 邱子禾;指导老师:叶丹丹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