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即日起,东莞日报社联合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推出“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系列报道,寻访抗战遗址,走近抗战亲历者、见证者及其亲属,重温烽火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敬请垂注。

盛夏7月,东江畔的榴花公园蝉鸣鸟叫,绿树成荫,是市民纳凉避暑的好地方。记者沿着抗日先辈的足迹来到榴花公园,重温往昔峥嵘岁月。沿着铜岭山脚的台阶拾级而上,两旁青松郁郁葱葱,浓密的枝叶遮蔽了烈阳,投下片片荫凉,仿佛在无声守护着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土地。
行至中途,一卷石书赫然映入眼帘,其上镌刻的《义勇军进行曲》,瞬间将人拉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原来,在这片英雄长眠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场持续一个月、影响深远的战斗——榴花阻击战。这是中共广东地方组织领导人民抗日武装队对日军入侵的一次有组织的抵抗,先烈们英勇抗战事迹传遍了东江下游地区,振奋了东莞地区的民心士气。
老模初战东江畔,榴花塔下显忠魂
1937年8月起,日军持续轰炸广东,东莞虎门、莞城等及广九铁路沿线遭疯狂摧残。1938年10月,日军炮轰虎门、大亚湾,12日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数日内多地沦陷,19日,日军占领石龙。石龙失陷后,东莞县城危在旦夕。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指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部分兵力,前往东江南岸的榴花、峡口、西湖、京山一线布防,历时一个月,击退了日军多次渡河进犯。
11月中旬,日军转攻峡口,中共东莞中心县委书记姚永光率部增援,在榴花塔设指挥所。日军久攻南岸不下,于是在东江北岸石碣一带烧杀抢掠,县委遂组织40余人渡江战斗队。
1938年11月13日凌晨,渡江战斗队在榴花塔下的渡口分别乘两艘船渡江,到达北岸刘屋村后,战士们埋伏在村前一片竹林里,准备随时伏击路过敌人。见到抗日部队到来,刘屋村群众非常高兴。村长和村自卫队队长也极力支持,立即召集本村自卫队在竹林另一侧布防。
当天上午9时,一支有30余人的日军骑兵巡逻队向刘屋村的河堤奔来。抗日战士们发现日军后高喊“日本骑兵,打!打!打!”边喊边开枪射击,将一名日军士兵击落马下。刘屋村自卫队闻声也一边击鼓呐喊,一边向日军开枪。日军遇袭匆忙还击。
在这场战斗中,抗日战士表现得十分英勇。模范壮丁队队员樊炳坤膝部负伤后,勇猛地扑过去,抱住日军士兵一只脚,欲把日军士兵拖下马,被日军士兵用军刀劈中头部而壮烈牺牲。由于缺乏作战经验,部队伤亡较大。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牺牲了11人,刘屋村自卫队也牺牲了11人。
东莞地区第一位上阵杀敌的抗日女战士陈文慧主动请缨参加了这场战斗。据其回忆,11位烈士遗体送回莞城,在中山公园召开追悼大会,数千人齐聚,讲台两边挂着挽联“老模初战东江畔,榴花塔下显忠魂”刺痛人心。群众悲愤高呼复仇口号,会后抬棺游行,群情激昂,更激发出东莞人民的抗敌斗志,无数青年争相加入抗日队伍。
榴花亭前忆往昔,山河无恙缅英贤
拾阶而上,榴花抗日纪念亭庄严地矗立在眼前。亭内立着一块抗日纪念碑,上面不仅记录着80多年前莞邑儿女英勇抗战的红色故事,更镌刻着“榴花抗战烈士名录”,22名英烈的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段舍生取义的传奇,更是东莞人民抗战东江畔的历史见证。
1995年7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中共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榴花公园建立“榴花抗日纪念亭”,1998年10月15日建成。整个纪念亭占地面积约1480平方米,纪念亭高10米,共分三层。2008年,榴花抗日纪念亭所在的榴花公园被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年后,经中共东莞市委审定同意,确定为东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追昔抚今,铭记历史。如今每逢清明时节,东莞的师生们都会来到榴花抗日纪念亭前举行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驻足亭中,凭栏远眺,东江奔流不息,寒溪河静静流淌。山河无恙,盛世如昔,榴花公园的一草一木,一碑一亭,始终引导着后人铭记着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在建设祖国的道路上不忘来路、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