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管开展“三边三地”整治,1530处脏乱点位焕新颜
东莞+ 2025-07-12 15:01:52

近月来,东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以城市管理整治提升“三项行动”“四项工程”为抓手,通过市、镇、村三级联动攻坚,对城市“三边三地”(山边、塘边、路边和边角地、插花地、闲置地)等城市“隐秘角落”开展整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排查“三边三地”问题点位1530处,完成整改890处,640处正加速推进。

摸清黑点建台账 三大行动促蝶变

今年5月,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印发《美丽东莞“三边三地”整治提升工作方案》,召开全市推进会,全面推进“三边三地”整治。

“三边三地”分布广、数量多,依靠现有的城管片长巡查体系难以实现全域全时覆盖,易形成监管盲区。针对这一问题,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已在前期重点围绕市容环卫、城市“六乱”、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四类问题,全面排查摸清各镇街(园区)“三边三地”“四旁五边”(四旁即路旁、水旁、宅旁、村旁;五边即田边、地边、水边、路边、树边)等“脏乱差”频发的黑点,并建立城市管理问题整治提升工作台账,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整改期限,确保问题底数清、情况明。

东莞城管以环境卫生集中清理、市容秩序集中整治、美丽东莞增绿补绿等三大行动为抓手,打好分类整治的“组合拳”。针对环境卫生整治,结合每月的“洁净城市活动日”,常态化开展清脏治乱大扫除,加强主次街道、农贸市场、公园广场等公共区域的巡查管控,重点清理城市主次干道、在建工地、储备地、闲置地以及铁路公路沿线等区域的垃圾杂物、卫生死角,并将卫生死角纳入赋码管理体系,形成常态化闭环管理。持续开展市容秩序集中整治,以城市“六乱”整治为切口,推进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强对城市主次干道、商业大街、农贸市场周边等重点区域的巡查管控。

在确保城市环境卫生秩序的同时,加强绿化养护和规范化修剪,清理病树、残树、死树,及时补种树木和草皮,消除黄土裸露、枯苗空脚、杂草丛生等问题。

“马路办公”直击顽疾 一线攻坚解难题破困局

针对“三边三地”易存在的权属不清、职责不明、多头管理等问题,东莞城管坚持系统谋划,组织市、镇、村三级力量,形成强大攻坚合力。在这一框架下,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着力指导各基层单位精准建立问题台账,挂图作战、逐项销号,确保责任清晰、目标明确、进度可视。

对于整改的“硬骨头”,东莞城管创新实施重点突破——由市城管局领导率相关科室现场协调推进问题整改,将办公现场移至一线,直插13处“三边三地”重点区域现场开展“马路办公”,通过现场勘察、即时研判、跨部门协调等方式,强力推动复杂疑难问题的实质性解决,确保整改工作靶向精准、落地见效。

7月9日,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领导率队,对13处“三边三地”重点区域中的厚街镇变电箱积存垃圾问题开展“马路办公”,围绕变电箱使用主体、管养主体以及变电箱积存垃圾难清理等问题整改的难点、堵点,并结合前期全市有关调研情况,指导分局落实整改,计划联合供电部门召开专题协调会,切实推进解决全市变电箱积存垃圾问题。

四项品质提升工程 巧妙唤醒“边角地”活力

在推进三大行动清理城市管理顽疾的同时,东莞城管同步实施四项品质提升工程,涵盖市政设施、绿化景观、城市家具和美丽圩镇建设,有效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推动城市环境走向精细精美,为市民打造更优美、更舒适、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中堂镇江南社区“三边三地”提升后

四项品质提升工程聚焦城市道路、照明等市政设施和灯杆、护栏等城市家具的维修改造,同时结合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对清理出来的边角地、闲置地、插花地等零散空间,因地制宜提升为口袋公园、停车场或网红打卡地,并结合城市更新、公园绿地建设等工作,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升绿化景观品质,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从源头上杜绝问题反弹。

目前,四项品质提升工程已在多个镇街初见成效。例如,中堂镇对辖区内房前屋后、村头村尾闲置地、边角地、桥下空间等开发利用,发动群众主动清理堆积杂物,积极打造美丽小公园、美丽广场,并以彩绘的方式对外立面进行提升,把“边角地”变成了“边角花园”、彩绘墙境。

▲中堂镇湛翠村“三边三地”提升后

寮步镇新旧围村将长期闲置、杂草丛生的废旧停车场升级改造为现代化休闲公园,既保留原有停车功能,又新增多样化休闲设施,集碧塘、观赏路径、观景亭、停车场于一体,实现了停车与休闲功能的有机融合。

大岭山镇大岭村大坪街清理“三边三地”积存垃圾后,将荒地改造成为停车场,不仅消除了卫生黑点,还解决了周边停车难的问题。

当荒草丛生的闲置地化作孩童奔跑的公园,当杂乱的电线槽隐入彩绘墙的风景,随着一个个卫生黑点消除、一处处闲置地“蝶变”,“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美好愿景正在东莞加速实现。这场针对城市“隐秘角落”开展的深度“美颜”行动,不仅是东莞城管“绣花功”织就的洁净市容,更是市民可以感知可以触及的宜居东莞。

文字:张雨倩 通讯员:管佳 图片:东莞城管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