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莞邑大地吹来一股浓浓的热带海岛风情。7月11日,“椰韵传情——海南民间手工艺作品巡展”在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开幕,共展出黎锦、黎陶、椰雕、木雕、藤编五大类150件民间手工艺作品。
此次展览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指导,海南师范大学精心策划与组织,是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展览已在六省七个城市巡回展出,涵盖高校、文化馆等不同类型的场馆,在莞展出时间为7月11日-13日。

多维展现海南黎族风情
海南是黎族的聚居地,以黎族为代表的海南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热带特色的民间手工艺。
此次在东莞市文化馆展出的“椰韵传情——海南民间手工艺作品展”分为“天涯锦绣——海南黎锦”“天南贡品——海南椰雕”“指尖化石——海南黎陶”“浑然天成——海南木雕”“雨林婆娑——海南藤编”五个版块,共计展出150件作品。这些作品均由海南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手工艺人和高校师生完成,展现了海南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底蕴与创新风貌。
“琼州毓秀,椰韵流芳。从传播文化的角度出发,我们想通过手工艺作品让全国人民加深对热带海岛和黎族风情的认识,让更多观众体会到祖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根脉,搭建起民间艺术与学术研究的桥梁。”展览负责人、海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邱娜在展览开幕式上表示,五个版块的作品既承载历史记忆,尽显传统美术、技艺的本真,又体现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诠释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可能路径。

海南黎族创造的黎锦,集纺、染、织、绣于一体,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棉纺记忆之一,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黎陶是黎族传统制造技艺的作品,有着六千多年的历史;以椰子为原材料的“海南椰雕”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藤编展现了黎族手工艺人的精湛技巧,透露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智慧;海南木雕选用了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热带树种,极具地域色彩。
“这些作品独具海南风情。以前去海南旅游的时候还买过,没想到在东莞也看到了如此专业的展览,还了解了更多文化背景知识。”驻足欣赏展品的王先生兴致高昂。
黎陶冰箱贴、椰壳铃铛包、椰雕耳环等文创产品备受欢迎。现场同步举行的“黎陶亲子体验课”也气氛热烈,20组亲子家庭现场制作了笔筒、花瓶等黎陶作品。

碰撞非遗“双创”火花
见人、见物、见生活,这是新时代非遗传承发展的核心理念。此次展览也搭建了海南和东莞两地学界、业界非遗工作者交流探讨的平台。
作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东莞市文化馆始终秉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积极推动跨地域文化交流与非遗传承创新。此次作为协办单位承接“椰韵传情”巡展,是深化非遗交流合作、践行文化使命的重要实践。

东莞,作为岭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同样拥有丰富且极具特色的非遗资源。如以榫卯结构为魂的传统红木家具制作技艺,源于东莞水乡独特地理环境的莞草编织技艺,还有承载着客家人迁徙历史与民俗风情的客家服饰制作技艺。这些和“椰韵传情”展览聚焦的五大类作品有不少相似之处,两地的非遗工作者在互鉴互融中共同挖掘非遗的美学价值与发展潜力。
在开幕式后的交流座谈环节,双方围绕非遗的守正创新和活态传播展开交流,讨论关于非遗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非遗的产学研结合、新媒体传播、文创衍生品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