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江街道滘联社区,有一位名叫谢炳权的老党员,他曾身披戎装出征对越自卫反击战,一腔热血保卫边疆;脱下戎装后,他脚踏实地做了半辈子农民,如今步入古稀之年的他,把入党的初心化作一次次文明实践的行动,继续在家乡发挥余热。


图为谢炳权

今年71岁的谢炳权,身体硬朗,特别爱笑。1976年3月,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在部队艰苦训练两年后,他递交入党申请书,如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说:“人人都知道中国共产党好,成为一名党员、向组织靠拢,是多么光荣啊!”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怀揣着党员与军人的担当,他勇敢地走上战场冲锋陷阵,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最终凯旋。如今,谢炳权的家中还珍藏着1979年中央慰问团赠送的杯子、钢笔和锈迹斑斑的勋章。


1980年,退役后的谢炳权回到家乡滘联,扛起锄头务农,生儿育女,过上了岁月静好的生活。他为人低调谦逊,同村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党员,更不知道他曾是上过战场的热血战士。但每当社区需要帮忙时,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
每一次党组织学习课,都能见到谢炳权的身影。他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社区党委的中心工作,以身作则参加党组织各项活动,服从组织安排。在社区制定并实施“百千万工程”党建“1+7”工作方案时,谢炳权积极亮身份、做表率,坚持“不利于社区和群众的事不做、话不说”,时刻维护党的形象,为社区年轻党员干部树立了好榜样。

“少年强,则国强。”为筑牢社区儿童爱党爱国的思想根基,培养孩子们的爱军意识,滘联社区结合厚德少年夏令营多次开展“老兵讲红色故事”活动,谢炳权便是孩子们口中“讲故事的爷爷”。他结合自身经历,用朴实的话语、真挚的情感,向社区青少年讲述与战友并肩作战的从军经历。

从在战场上扛炸药包到回归田间扛锄头,谢炳权深切体会到如今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他希望通过讲述红色故事,让孩子们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懂得吃苦耐劳、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至今,他已为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8场。

自滘联社区被列入省、市、街道“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以来,社区借助政策契机,开展了多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谢炳权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声望,化身绿美“宣传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讲绿美生态建设政策与绿色文化,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他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河涌保洁、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绿美滘联”建设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地生根。

今年3月12日,滘联社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谢炳权一听到消息,就兴高采烈地叫上家人和老朋友,早早来到麦大塘的碧道旁挖树坑。社区工作人员连忙上前劝导他注意休息,他擦了擦汗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要趁着身体硬朗,还能为滘联做点事,要亲手为子孙后代多留些绿荫,你好我好大家好。”这番话让在场所有人更深刻地感受到,绿美工作是福泽子孙的实事好事,也带动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形成“党员干部带头上、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
除了战士、党员,谢炳权还有一个身份——志愿者。他是滘联村民公认的“和事佬”,经常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调解矛盾,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他深入居民家中走访慰问,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探访困难家庭,为他们送去党的温暖。每年腊八节,滘联社区都会给老年人派发腊八粥。花甲之年的谢炳权本可作为受助者接收这份善意,他却主动当起派粥志愿者,让人由衷敬佩。
无论是当年战场上的功绩,还是日常生活中传递正能量的小事,谢炳权谈起来总是挥挥手说“不算什么事”。从战士到文明实践先行者,71岁的他依然在“冲锋”——把“为人民服务”变成日常,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见别人,也照亮时代。

撰文:黄美卿
摄影:黄美卿
编辑:黄美卿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