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学生,我没什么惊世骇俗的特长,唯有两个简单的爱好常伴左右——蜷在书桌前读小说,或是在操场上挥汗打排球。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两个看似不起眼的习惯,成了我在高三那段被试卷与倒计时填满的日子里,对抗压力的‘秘密武器’,让我始终没被压垮。”郑怡玲说。
郑怡玲刚刚走出粤华学校的校门,完成了自己的青春最重要答卷之一——高考,取得总分655分的成绩,她的高考省排名比中考市排名进步了525名,她心仪的大学是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在等待即将开启大学新旅程之前,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高考备考的经验和学习技巧。
读过的那些小说,成了她的“精神锚点”
郑怡玲说,高三的节奏快得像被按下了加速键,老师在讲台上轻描淡写翻过的一页书,背后藏着的是密密麻麻的知识点:一个易混淆的公式、一段需要精准记忆的文言虚词、一张藏着陷阱的函数图像……这些细碎得像沙砾的内容,明明前几天刚复习过,转头就模糊了轮廓。再抬头看看黑板右上角的高考倒计时,数字一天天减少,那种“还没完全掌握”的焦虑,像根细针似的,每天都在心里轻轻扎几下,不剧痛,却磨得人坐立难安。
曾经读过的那些小说就成了郑怡玲的“精神锚点”。翻开书页时,那些在文字里铺展开的广阔世界——是《百年孤独》里马孔多小镇的奇幻雨景,是《小王子》里在星球间流浪的温柔,是《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在煤矿灯下读书的倔强……都成了她向往的远方。郑怡玲总觉得,此刻咬着牙吃透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在为自己搭一座桥,一座能跨越时空、通向那些精彩世界的桥。有了这份念想,再枯燥的背诵、再复杂的演算,似乎都有了意义,日常的压力也便成了踮脚够向远方的动力。
打排球,成了宣泄情绪好出口
可压力总有升级的时候。一场模考后,看着试卷上刺眼的分数,明明付出了加倍的努力,排名却不升反降;或是对着一道解析几何题,熬了三个晚自习还是找不到突破口,草稿纸上画满了歪斜的辅助线……这种时候,单靠文字的慰藉就不够了,打排球成了郑怡玲宣泄情绪的出口。
排球场上的每一秒都充满未知:对方一记猛扣,球带着风声飞过来,轨迹像条调皮的曲线,落点藏在脚步难及的角落。可越是这样,越得绷紧神经——跑动、跳跃、伸手,哪怕扑在地上也要把球救起来。汗水顺着额角滴进眼睛,手臂被球砸得发麻,可当她奋力垫起的球越过球网,听着队友喊出的“好球”,那种从心底涌上来的畅快,像一场暴雨冲刷着积满灰尘的心房,把所有的委屈、烦躁、自我怀疑都冲得一干二净。
笔记本上,左边是知识点,右边是奇思妙想
在和压力周旋的日子里,郑怡玲也慢慢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跳出老师给的“标准答案模板”。同一类作文题,她会把近五年的真题都找来做一遍,对着参考答案反复琢磨:为什么这个角度能得高分?那个例子换一种表述会不会更贴切?在一次次试错中,慢慢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答题逻辑,就像在迷宫里画出独有的路线图,走得越来越顺。
不跟自己较劲“必须学够几小时”。每天固定的学习时间里,她会逼自己全神贯注,效率提上去了,剩下的时间就随性些:睡前刷到一道有趣的物理题,就花十分钟琢磨琢磨;排队打饭时想起一句没背熟的古诗,就默默在心里念叨几遍。她说,别小看这些“碎片化努力”,就像水滴石穿,未必非要每分钟都砸向石头,偶尔落下的几滴,照样能在时光里刻下痕迹。
她还说,要让笔记变成“有温度的伙伴”。郑怡玲的笔记本从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点堆砌:左边是老师划的重点,右边是自己突然冒出来的奇思妙想;公式旁边画个吐舌头的小人,古文翻译后面添几句吐槽……烦躁时随手画两笔,做笔记的枯燥感就淡了;复习时看到这些涂鸦,紧绷的心情也会松快些,仿佛能听见当时自己写下这些时的轻叹或傻笑。
现在回头看,郑怡玲说,高三那段路,就像在走一条明暗交织的隧道:读小说时窥见的远方是光,打排球时挥洒的汗水是驱散阴霾的风,而那些自己摸索出的小方法,是脚下慢慢铺就的石阶:“原来学习从不是单打独斗,既要有内心对远方的向往做驱动力,也要有适度的压力推着自己往前挪,这样才能在颠簸里走得稳、走得远,最终在出口处,遇见那个不算完美却足够努力的自己,和一份对得起所有坚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