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正在黄牛埔美术馆举办的《墨分九色——当代水墨九人展》,汇集了国内九位在当代水墨画界较有影响力的画家。刘庆和、张正民、吴非、杜小同、党震、朱小坤、王亚崴、王宏州和靳骐沣,分别任职于中央美院、南京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江苏省国画院、洛阳博物馆等单位,均在当代水墨画领域深耕多年,成就颇为突出。他们的作品源自传统水墨美学,既有对传统笔墨程式的突破,又有对东方哲学意蕴的延续。
艺术家们通过实验性技法,将水墨从固有范式解放,以宣纸为媒介,书写全球化与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个体感知。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视觉之旅,更是一次文化思辨的邀请。黄牛埔美术馆以开放姿态承载多元创作,期待观者在墨色浓淡中体味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亦在九位艺术家的个性表达中,触摸水墨艺术无限可能的未来。
为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展览作品,体会画家的作品魅力,我们分期推出九位画家的赏析文章,对画家的艺术发展和作品特色,进行简要的分析。文中所有资料均来源于网络和作者本人,如有表述不当之处,敬请理解!
画家简介:杜小同,1972年生于陕西富平。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水墨人物画室,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曾任教于鲁东大学艺术学院,现供职于江苏省国画院。
虚境之门:杜小同水墨人物中的空阒美学与生命体验
文/邓浩凡
在黄牛埔美术馆展出的杜小同老师的作品,一如其所倡导的艺术观,拒绝被简化为主题的图解,而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在这些人物画中,无论是持杖的高士、依偎的侍女,还是临水而坐的抚琴者,形象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开启“虚境”的引子。那简约的人物线条,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形态,却赋予他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衣纹的皴擦,墨色的晕染,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时间的流逝与存在的痕迹,在“生”与“灭”的辩证中诉说着生命的刻度。而画面中大片的留白,更是其“空阒”美学的集中体现,这不是简单的空间空旷,而是邀请观者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去填补、去感知。水边野草的细节刻画,既是“实”的呈现,又反衬出整体的“虚”。
在杜小同的绘画中,人物如同漂浮在时间之河中,他们的故事并未展开,留给我们的只是某种情绪,某种对于“遥远无垠”的冥想。与其说他在画人物,不如说他在用水墨构建一种“逃离肉身”的精神空间,引导我们超越具体的形象,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生至极”的境界,体验那“片刻的欢愉”与“冲淡自在的当下”。作品本身,成了连接个体生命与宇宙恒常的桥梁。因此,赏读杜小同的画,重要的不是“懂”,而是“在”,在于感受那份虚静、那份沉淀于水墨之中的生命体验。
不如醉(139X35cm) 纸本水墨2018年
待鹤归(139X35cm) 纸本水墨2018年
钟进士(139X69cm) 纸本水墨2023年
一切企图读懂一件艺术作品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文/杜小同
当然,我说的读懂就是受了那种看完就有了一种“中心思想”式的归纳的那种惯例的毒害。如同指认好人坏人般漠视人性的复杂性一样。我想强调的实质上恰恰是不要试图去懂一件作品,而是去感受那件作品。倘若有幸你能获得某种体验,那比懂更有价值。是生命体悟中片刻的欢愉,是时光流逝的悲伤,是精神超越的释然,是冲淡自在的当下……“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物我两忘,情之浓 ,生至极。
毕加索说鸟叫好听吗?好听。听懂了吗?没有。一首音乐带你入场的不是实的那部分,能调动神经,代入更幽深体验的可能来自那段泛音,那个虚处传递的力量。实是可描述的,而那个虚处——不可描述的部分,才是境,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好画,流连忘返,好电影,看很多年,每每有所感悟。所有关乎人的微妙的深的更可能是苦的,更有来自远古的被表象遮蔽的,种种体验和指认,都不是身体,借助于我们的身体而已。空,轻盈,虚灵,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所以中国人少有描绘现实的,具体的。山水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实处虚,虚处实,阴阳相生,生机绵长。所有的都是对肉身的逃离,指向空灵。
洛阳写生之一(139X69cm) 纸本水墨 2025年
洛阳写生之二(139X69cm) 纸本水墨 2025年
洛阳写生之四(139X69cm) 纸本水墨 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