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对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的通报。全省200个集体和200名个人获得通报表扬。其中,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松山湖分局获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成为东莞扎实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典型代表。

积极创建美丽河湖
走进松山湖,沿着湖边漫步,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人行步道,两旁葱茏的绿树下放置着可供市民休息的座椅。站在湖边,绿树遮挡了艳阳,秋风吹来了湖水的清新与草木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美丽河湖成为市民群众家门口的休闲胜地。

市生态环境局松山湖分局坚持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及秉持“理水营城、水城相融”的发展思路,以“美丽河湖”创建为抓手,在园区建设初期就对生态园水系开启综合治理模式,全面改善水环境,提升片区人居环境。通过水系重构、流域治水、系统治水、生态治水、生态修复、管养结合六大措施构建“人水和谐,生态共享”的城市湿地公园,推进绿美生态建设见成效。
聚焦松木山水库、月荷湖、生态园中央水系三大水系系统,市生态环境局松山湖分局按照“统筹谋划、示范先行、成熟推广”的思路,开展美丽河湖建设谋划工作,通过控源截污和生态修复手段,提升松木山水库北湖区水质,形成首期示范片治理思路;采用清淤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持续提升月荷湖水质;开展“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美丽河湖整体规划设计,对生态园中央水系进行生态管养,进一步推动河涌水环境质量提升。
其中,2023年6月,松山湖的松木山水库被评为东莞市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025年1月,松山湖的燕岭湿地被评为东莞市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松木山水库以流域为治理单元,协同上下游,采取“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循序开展了库尾截排、河道综合整治、沁园路雨水口综合治理及环湖碧道提升等工程,实现“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统筹治理。
而燕岭湿地,则通过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的协同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微生物以及植物吸收等多重机制,对南畲朗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深度净化,将一条污水横流、垃圾环绕的渠道变成景观河道,实现了污水的清澈再生与循环利用。
创新土壤环境监管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是土地收储、土地供应等用地手续前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松山湖正处于高水平发展阶段,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将落地,地块出让需求大。
此前,土壤调查工作需用地部门提交用地申请,逐个地块“零售式”开展土调工作,工作流程环节多、耗时长且工作相对被动,影响项目落地。

市生态环境局松山湖分局以“批发式”土壤调查为手段,大幅提升土壤污染防治效能。2024年1月,“松山湖创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工作机制”入选东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松山湖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三管齐下”创新园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方式,在保障防治土壤污染的基础上,加快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一是化零为整,完成了生态园及东部工业园土壤污染状况摸查工作;二是分区采购,提高项目执行灵活性和资金使用效率;三是推进土壤环境联动监管,形成部门合力。
这种新模式对所有地块一起开展土壤环境状况摸查,取得“批发式”的土壤调查成果;而在用地阶段,则采用“零售”的方式,将污染识别成果已备案的地块逐个使用或将单个大面积的地块切割成多个小地块使用,无须另外开展土壤调查,省时、省事、省钱。
打造典型无废园区
建设“无废园区”,东莞走在全国前列。
市生态环境局松山湖分局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打造高新区“无废”实践典范。2024年11月,松山湖高新区获评全国“无废园区”典型案例,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案例。这是对松山湖长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有效固废管理模式的充分认可,更是为全国工业园区树立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榜样。

近年来,松山湖园区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出台《松山湖高新区“三线一单”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等文件,规范产生固体废物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严控“两高一低”项目,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增长速度。
松山湖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降低产废企业环境影响、逐步完善固废全链条管理体系等方面全盘统筹推进“无废园区”建设,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市生态环境局松山湖分局将依托大数据智能化管理平台,通过定期专项检查、无人机排查、标准化建设等管理措施,有效管理各类固体废物。聚焦工业、生活、建筑三大领域,构建全链条固体废物管理模式,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