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这个省级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发布会为何在东莞举行?
东莞+ 2025-07-05 20:02:29

7月3日清晨,东莞松山湖的湖面上空,一架超轻型eVTOL飞行器缓缓升空,将一份紧急医疗样本送往对岸的实验室,全程仅用8分钟——这一幕“空中速递”场景,正是东莞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当天,“低空场景、示范引领”广东省(东莞)2025年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发布会盛大启幕。这场全省首次举办的高规格盛会,集中展示了东莞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实践,重磅发布2025年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吸引了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重点城市的行业精英参会。与会嘉宾用“三个十分”——“十分欣喜、十分振奋、十分期待”,道出了对东莞低空经济发展的高度认可。

作为制造业强市,东莞缘何能承办这场省级盛会?答案藏在其多年深耕低空经济的扎实积淀中。从全省首支无人机救援专业队到大湾区首条低空商用化海关运输线路,从“空中城管”到“空中交警”创新模式,东莞正以“低空场景之城”的定位,在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的发展格局中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记。

雄厚产业根基打底,筑牢“低空场景之城”发展基石

低空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也是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引擎。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空域管理改革与低空产业创新,省委、省政府明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拥有扎实的产业基础、活跃的创新生态和广阔的应用空间,发展低空经济恰逢其时、前景广阔。”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曾坚朋表示。

作为制造业强市,东莞近年来积极布局低空经济这一新兴产业。早在2013年,极飞科技与顺丰快递携手开发的物流无人机在东莞试飞,成为培育低空应用场景的生动缩影。2024年,东莞印发《东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将低空经济作为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同年12月,东莞在全省率先高规格举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彰显推动产业腾飞的决心。

“东莞在我省低空经济发展版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白玉表示。目前,东莞拥有528家泛低空企业,在无人机生产、通用航空制造等领域技术成熟,电子元器件、动力电池等配套完善,还布局了空天研究院等创新载体。

截至目前,东莞已在物流运输、城市治理等领域培育28个典型场景:跨城物流航线让时效提升3-4小时;无人机立体巡检使隐患识别准确率达98%;全省首支无人机救援专业队架起“生命空中通道”;直升机消费项目、松山湖文旅路线则打造“云端瞰东莞”新体验,从多维度展现低空经济的实践成果……依托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基础,东莞已构建覆盖低空航空器研发制造、关键零部件配套、飞行服务保障等全产业链体系。这些场景不仅是技术应用的试验田,更是产业生态成熟的见证,为东莞低空经济的持续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区特色场景联动,构建低空经济协同发展格局

在东莞,低空经济正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南城街道、松山湖、水乡经济区、谢岗镇等区域精准布局,围绕文旅、跨城运输等领域打造特色场景,形成协同发展态势。这种区域联动并非偶然,而是东莞基于自身地理与产业特点,精心规划的低空经济发展蓝图的体现。

南城街道作为中心城区核心,发布“低空+潮流配送”场景,将潮玩产业与低空物流融合,推动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提速,让城市生活更具科技感与便捷性。这一场景的打造,充分利用了中心城区人口密集、消费活跃的特点,让低空经济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松山湖依托科创优势与生态、人文资源,打造“低空+文旅”沉浸式体验,目标成为湾区低空旅游新名片。其核心场景涵盖低空观光、航拍等,近期规划2条核心航线,远期布局1条高端野奢航线,配套“1+3+N”站点网络,以超轻型eVTOL为主力航空器。2000米可用空域、5G-A技术保障及200万平方米先进制造厂房,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松山湖的实践,将科技创新与文旅体验相结合,开辟了低空经济的新赛道。

水乡经济区作为对接广州的“桥头堡”,聚集19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打造“无人机创新孵化及综合服务集聚区”。本次活动发布的“低空+跨城运输”“低空+产业制造”场景中,全国首条穗莞跨城保税低空物流航线单程仅10分钟,实现通关配送一体化,未来将拓展航线。这一跨城合作的成功,为大湾区低空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谢岗镇引进超然航空、比亚迪等项目,为低空经济奠基。例如云中穿梭公司以“低空+高空作业”模式突破600米无人机清洗技术,在多领域替代人工,效率高且安全环保。该镇还拥有完善产业链及扶持政策,规划650亩集聚区,配建跑道和临时空域,推动“无人机+城市治理”融合发展。谢岗镇的探索,则凸显了低空经济在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方面的巨大潜力。

发布机会清单引航,以“真场景”撬动产业升级

低空经济实现从“飞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核心在于应用场景落地。本次活动发布的《2025年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涵盖12大领域、37个具体场景,是东莞以“真场景”撬动“大产业”的务实举措。这不仅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东莞推动低空经济从技术创新向产业升级迈进的关键一步。

据介绍,清单聚焦五大方向:制造业服务领域,寻求智能巡检无人机及机库提供商、专业维修企业等;城市运转领域,招募无人机综合调度管理平台开发商、数据处理服务商;低空物流领域,需要中大型物流无人机运营商、智能调度系统开发商等;公共服务领域,渴求长航时、大载重的高精度平台及应急投送装置供应商;地理测绘领域,寻找高精度测绘无人机及专业数据处理服务商。这些方向的明确,为企业参与东莞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现场户外演示了超轻型飞行器飞行、海陆空一体化环湖、“低空+高空作业”“低空+消防救援”等8个低空场景,引来众多嘉宾驻足欣赏并点赞。这些生动的演示,让人们直观感受到低空经济的魅力与潜力,也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投资东莞的信心。

曾坚朋表示,这些机会是向市场抛出的“橄榄枝”,更是合作“集结号”。东莞诚邀国内外企业家参与,将全力当好“金牌店小二”和“最佳合伙人”,推动“能力”与“机会”双向奔赴,打造低空经济创新应用“示范田”。

接下来,东莞将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征集、梳理、发布场景创新“机会清单”和“能力清单”。加快制定出台低空经济扶持政策,在土地、资金、资源要素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先行先试,积极谋划场景、建设场景、应用场景,推动未来一年内打造不少于100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应用场景。这些举措的实施,将为东莞低空经济的持续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融入大湾区协同发展,共筑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低空经济发展,创新引领与区域协作缺一不可。发展低空经济,需要产业链协同共进。东莞作为大湾区制造业重镇,正深化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合作,本次活动便是重要实践,更是合作的邀约。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东莞的这种合作姿态,对于整个区域低空经济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莞深协同的蓝图已经绘就,而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落地的深度融合。本次会上,莞深低空经济战略合作签约,标志着东莞制造基础与深圳创新基因深度融合,为大湾区产业协同迈出关键一步。依托东莞理工学院航空研究院、深圳IDEA研究院“低空大脑”等平台,莞深将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智能融合与安全反制技术创新,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生态。此外,英武航空与联通战略合作、东莞理工学院与中国AOPA联手等签约项目,优质资源加速向东莞集聚。这些合作不仅是企业与机构之间的携手,更是城市之间优势互补的体现。

据了解,东莞还计划出台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全方位政策保障,彰显推动产业发展的坚定决心,为低空经济腾飞注入强劲动力。政策的保驾护航,将让东莞在大湾区低空经济合作中更具吸引力与竞争力。

“希望东莞能够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低空经济发展领域勇攀高峰。”白玉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合作,特别是与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的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集群。这一期望,也道出了东莞在大湾区低空经济发展中的责任与使命。

从无人机试飞起步到“低空场景之城”崛起,东莞以扎实的产业根基、丰富的应用场景、开放的合作姿态,在低空经济的蓝海中劈波斩浪。这场省级发布会的举办,既是对东莞过往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其引领未来的期许——“我们将秉持‘有求必应、互动共生’的理念,以场景清单、场景对接、场景打磨为抓手,更大力度为大家提供最全的场景生态、最大的发展平台和最好的服务保障。”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叶惠明表示。相信在未来,东莞将继续引领低空经济发展潮流,为大湾区乃至全国低空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延伸阅读】

细数东莞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截至目前,东莞已在物流运输、城市治理、旅游观光、低空制造服务等领域精心培育出28个典型应用场景,形成了覆盖多领域的低空经济服务体系:在服务供给方面,涵盖飞机驾驶员及飞手培训、新型试飞场与试飞跑道运营、商务飞行及旅游观光飞行项目开展,以及通用飞机和航空服务器的租赁、维修、托管等全链条服务;在物流运输领域,搭建起深圳燕罗至沙田、深圳观澜至常平、广州黄埔至水乡等多条跨城物流快递航线,高效编织起“空中快递网”,使物流时效提升3-4小时;在城市治理环节,通过无人机开展治安巡逻、环境执法、警务侦查、道路巡查等工作,率先实现立体巡检,隐患识别准确率高达98%,让“城市运转智慧天眼”持续发挥效能;在应急救援领域,成立全省首支无人机救援专业队,在市区组建无人机超高层灭火救援队,创新推行“统采共享”机制,初步架设起“生命空中通道”;在旅游观光方面,推出直升机消费项目、松山湖巡游文旅路线,建成大湾区航空无人机培训基地,为旅客开启“云端瞰东莞”的全新体验视角。这些场景的丰富多样,不仅展现了东莞低空经济的活力,更预示着低空经济在未来将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文字:首席记者 曹丽娟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