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级热潮”升级为“可持续生态”:东莞签约四大类百名创作者,新大众文艺实践又放新大招
东莞+ 2025-07-04 20:09:30

7月伊始,东莞新大众文艺又播下了新的种子。7月2日,东莞市文联(东莞文学艺术院)举行2025年系列文艺项目签约发布会。签约的四个文艺项目中,既有深耕传统文化的“名家工作室”,也有聚焦青年力量的“文艺新实力”,还有“签约作家艺术家”和服务新文艺群体的“‘文艺两新’驻创室”。

100名签约作者以新大众文艺创作者为主体,涉及多个文化艺术门类。这种多层次、全覆盖的扶持体系,充分体现了东莞文艺工作的前瞻性和包容性。

观察认为,加快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东莞打造新大众文艺样板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本次签约是东莞持续厚植新大众文艺沃土的又一次有力举措和例证,更是新大众文艺东莞实践的又一个典型案例,为拓展深化新大众文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经验。

未来更加值得期待。东莞将以这次系列签约为契机、为“支点”,为文艺莞军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创作和展示平台,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不断地学习和思索中升华情感,在与时代洪流的融合中增长才智,在借鉴和继承中提高学养,在挥洒才情中开启新篇,使新时代东莞文艺的天空更加群星璀璨。

东莞文联签约四大类100位创作者

本次东莞市文联(东莞文学艺术院)2025年系列文艺项目签约活动,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以来,又一次持续为东莞文艺,特别是新大众文艺发展厚植沃土的具体举措。四个签约文艺项目,100个签约作家(艺术家),多数为素人作者(新大众文艺创作者),涉及各个文艺门类,非常齐整,充分展现东莞百花齐放新格局,反映了东莞新大众文艺星火燎原的新面貌。

“东莞市文艺名家工作室”今年是第二批启动,在47位申报者中精选7位名家,涵盖了书法、文艺评论、工艺、摄影、音乐、动漫等领域,入选对象有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东莞摄影界领军人物陈锦波、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获得者刘洪镇、打工作家刘定富等。

“东莞文艺新实力”在52个申报项目中优中选优,以团体扶持的方式优化升级成8个组合项目、对66位青年艺术家给予重点扶持,改变以往文艺从业人员单打独斗的局面,这中间不乏“00后”青年艺术家。

为扶持民间文艺的创作、交流与传播,今年首次设立“文艺两新”民间文艺人才驻创室,8个扶持对象业务范围涵盖文物修复、剪纸、潮绣、木屐、漆艺、梅花篆字、布雕画、缠花、古装造型等9大非遗门类。

东莞文学艺术院今年还首次签约作家、艺术家,各选聘出10人,多位今年持续走红的“素人写作者”入选,如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得者马传思、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获得者莫华杰,网络作家李焕文(笔名:瓦力)等。东莞文学艺术院将通过创作指导、人才培育、宣传推介、资源互通、跨界融合等方式,激活创作活力,发展壮大新大众文艺队伍,推动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出席发布会的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高景海评价,这种多层次、全覆盖的扶持体系,充分体现了东莞文艺工作的前瞻性和包容性。他希望,东莞以此次签约发布会为契机,携手并肩、砥砺前行,为走深走实新时代大众文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莞多年,作为一个普通工作者和写作者,能得到关注,是我在这里得到的幸运,这里不仅是我安身的热土,也是创作的源泉。新大众文艺在东莞的兴起,更是给了我们素人作者更多的创作动力。”签约作者杨华之如是说。

“这四个项目总共汇聚了100多位文艺家,就像满天星般闪耀在城市的角角落落,用他们的创作热情和艺术才能,点亮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生活和文艺生活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对签约活动给予肯定。

厚植新大众文艺沃土

时代大众文艺如火如荼,不断重塑文艺生产与传播格局的当下,东莞“素人写作”现象一鸣惊人,领潮新大众文艺地方实践,吸引了中宣部文艺局、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作协、《文艺报》等单位的密集调研和权威报道,让东莞实践成为全国新大众文艺典型样本,为拓展深化新大众文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经验。

今年5月2日,《东莞日报》新大众文艺副刊创立,并同时创立2个微刊,至今收到全国各地投稿15000多份,新大众文艺阵地又添新军;

今年5月底,中国作协官网公布了2025年度“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和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烧烤诗人”温雄珍的《在炭火上安居》和“清洁女工作家”王瑛的《擦亮高楼》分别入选,东莞素人写作者成为新时代中国推动文艺大众化的典型;

6月10日,东莞市文联与花城出版社携手打造的“全链条”培育项目第一期成果亮相,将以“新大众文艺丛书”的形式,与沈汉炎、章新宏、曾为民、易翔、温雄珍、王瑛6位素人写作者签约,进行全链条培育;

7月2日,东莞市文联(东莞文学艺术院) 2025年系列文艺项目签约;

7月13日-26日,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将在北京开课……

从这一系列举措中可以看出,东莞持续为新大众文艺发展厚植沃土,助力东莞实践样本在全国走深、走实,推动新大众文艺从“现象级热潮”升级为“可持续生态”。

同时,在文艺界、学界和媒体界聚焦新大众文艺“东莞案例”过程中,东莞更多领域的新大众文艺创作者被挖掘出来,更加多元、丰富、立体的新大众文艺实践被关注,向人们展示了改革开放40余年来,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东莞所孕育出的一片独特的文化绿洲,呈现了2亿奋斗者用文字、影像与舞台记录时代脉搏,描绘出中国工业化浪潮下的文艺样本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在前述签约发布会上,东莞市委有关领导表示,加快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东莞打造新大众文艺样板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本次签约活动是东莞持续为新大众文艺发展厚植沃土的又一举措,是新大众文艺东莞实践的又一个典型案例,为拓展深化新大众文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经验。它必将转化为东莞文艺创新创造的澎湃活力,让蕴藏在广大人民大众中的创造活力尽情涌流,而新的艺术可能性、新的艺术空间正在新传媒时代无穷无尽地敞开。

东莞希望,以本次签约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工作的机制,搭建更丰富多元的、活力的平台,推动东莞文艺事业、新大众文艺的事业高质量发展,帮助各类文艺类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创作阶段的艺术人群的成长,让他们能够潜心创作,在东莞大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实现价值。

为全省文艺工作探索了新的路径

作为一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东莞近年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文艺扶持政策。

在东莞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东莞市文联围绕做人的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资源整合,不仅留住了本土文艺人才,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创作者扎根这片热土。

其中,创新实施了艺术专业职称评审、文艺名家工作室评审、“文艺新实力”展览展演扶持计划、“文艺两新”人才驻创室、签约作家艺术家选聘等系列项目,更是为文艺人才的培育、创作、展示搭建了广阔平台,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涌现出一大批彰显时代精神、展现岭南风骨的优秀作品。

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表示,东莞市文联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强化改革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围绕“铸思想、搭平台、育人才、出精品、强管理”的工作思路,创作出更多更好文艺精品,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使新时代东莞文艺的天空更加群星璀璨。

省文联专职副主席高景海高度肯定了东莞厚植新大众文艺沃土所作的创新性工作。他表示,这些举措不仅为东莞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全省文艺工作探索了新的路径。特别是今年以来,东莞广泛发掘培育基层写作者,推动“新大众文艺”东莞样本走向全国,东莞的新大众写作现象,继宁夏“西海固文学现象”、湖南益阳“清溪文学村庄现象”之后,成为中国新时代文学中的一大文学现象,见证了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为广东文艺争光!

文字:沈汉炎 图片:陈帆 视频:梁浚锋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