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访谈|李海思:从“赌”到“稳”,争到每一分
东莞+ 2025-07-04 15:26:34

“再来一年”这四个字对于高中生来说承载着许多勇气与不甘。在丰泰外国语实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丰外高)的校园里,李海思这个曾经与梦想擦肩而过的少年,用他一年的汗水与坚持,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从去年高考的609分,到今年高考的661分,这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策略调整与不懈奋斗的成人礼。他的目标,是那片蓝天下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来一起看看他的提分经验,尤其是数学和英语这两科,那些曾经的“滑铁卢”,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他通往星辰大海的阶梯。

数学:不纠结难题 预留检查时间

数学曾是李海思心头的一块石头,去年高考的失利,多少有些“阴沟里翻船”的懊恼。从115到133,这18分的提升,背后是李海思观念的转变:“高考最终呈现的是分数,而不是能力。要确保正确率。”

他曾像许多同学一样,执拗地去“赌”一道难题,比如那道让人抓耳挠腮的第19题,总觉得再多一分钟,就能把它攻克。结果时间在指缝间溜走,前面本该稳拿的分数,却因为仓促和遗漏变成了遗憾。

丰外高复读部的余老师看到了他的症结所在。他没有简单地教他解题,而是引导他思考更深层的问题:如何与时间赛跑,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每一分钟?余老师建议他,要学会为试卷上的每一部分“分配时间”。选择题和填空题,就像是短跑冲刺,快速而精准;大题则是马拉松,需要稳扎稳打。李海思把老师的建议内化成了习惯。他给自己定下了计划:30分钟必须做完选填。无论大题进展如何,最后总要雷打不动地留出15分钟用来检查。这15分钟,就像是给自己的一个安全垫,即使这次高考他没有检查出任何错误,但那份心安,那份“把能拿的分都拿到了”的笃定,也让人欣慰。

在复读的一年里,李思海像一个严谨的侦探。先做各省联考卷,那就像是拿着放大镜,去寻找自己的知识漏洞。发现哪里有“破绽”,就立刻进行专项训练,把那些知识点像补丁一样,牢牢地缝合起来。然后再做综合卷,那就像是把所有学到的技能,进行一次实战演练。他说这样不仅能找到知识盲区,还能训练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见识了千变万化的题型,心里便有了底气。

英语:潜心记忆 读出来让语感更好

如果说数学是一场关于逻辑和策略的较量,那么英语则是一场关于积累和感知的旅程。李海思的英语成绩,也从113分跃升至131分,十八分的进步,同样令人瞩目。“多做题,多记忆,这是最基本的。”李海思的经验,听起来似乎没有秘诀,但越是基础,越是考验一个人的毅力。高考中,常常会考察一些时事热点,所以,做一些新题,接触最新的语料是非常有必要的。李海思认为那就像是在语言的河流里,不断地汲取新鲜的活水,让自己的英语不再是死板的课本知识,而是生动、鲜活的表达。

仅仅是“做题记忆”还不够。丰外高复读部的金老师有着更独到的方法。他们认为语言的魅力,在于“开口”。每天的早读,自不必说,那是清晨与英语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课前那几分钟。老师们会鼓励甚至要求学生们“开口读”。

你也许会问,只是读有什么特别?李海思却觉得,这方法“非常有效”。当你的声音与文字相遇,当你的口腔肌肉开始习惯那些发音,当你的耳朵开始捕捉到语流的韵律,一种奇妙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那便是“语感”。语感听起来玄妙,却像是一把钥匙,能帮你打开记忆单词的大门,也能帮助你理解那些看似复杂的语法结构。

李海思告诉记者,在丰外高复读部,老师们会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们去“听”,去“说”,去“感受”,正是这些日积月累成就了李海思英语成绩的飞跃。

一年的复读生涯,对李海思而言,不仅是从609到661的数字飞跃,更是从一个曾经迷茫、有些懊恼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懂得策略、充满韧性的追梦人。

文字:记者 黄月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