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协政能量㉚ | 凝聚共识和力量推动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综述
东莞+ 2025-07-04 09:29:27

历史照亮前路,文化赋能未来。日前,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召开,围绕“凝聚共识和力量,推动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展专题议政,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和5位委员现场作了议政发言,积极为推动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把脉支招、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南海卫城墙遗址发掘全景图 首席记者 程永强 摄

明优势 找短板

东莞,这座国际制造名城,其底蕴远不止“制造业辉煌”。滚滚东江水滋润着这里浩荡悠长的文明,厚植的文化基因从远古至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里是岭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历史指引未来,文化铸就名城。今年以来,市政协将“凝聚共识和力量,推动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常委会专题议政的课题,先后赴福建福州、莆田和泉州等城市学习取经,实地考察惠州市、中山市,深入研究苏州市、眉山市经验做法,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最终形成了提交市政协常委会会议的调研报告。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莞优势何在?调研报告进行了系统盘点:

这里历史悠久。蚝岗遗址博物馆是全省首座在城市中心区建成的史前遗址博物馆。2013年,蚝岗贝丘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广东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人类聚落遗存,被考古学家们誉为“珠三角第一村”。

这里文化遗存丰富多元。东莞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位列全省第二);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位列全省第一);6个历史文化街区(位列全省第三);有442处市级历史建筑(位列全省第二)。南海卫城墙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东莞作为“粤海第一门户”的海防地位。

这里保护与发展并进。“东莞记忆”项目以历史城区的活化利用为核心,实施了包括提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修复珊洲河和修缮历史建筑等方面的改造,提升了历史城区的活力和吸引力。石龙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采用“有机微改造、渐进式更新”的策略,致力于将其打造成老旧街巷改造与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已入选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的储备库。

……

在充分肯定优势的同时,调研组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剖析了申报路上的挑战:专业人才缺失、国企平台缺位、公众参与度低……直面痛点,调研组立足东莞实际,借鉴他山之石,精准开出了11条“良方”。如,建议考虑成立或组建市文旅集团,作为落实市“百千万工程”中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活化的运营实体。

汇众智 献良策

协商议政环节气氛热烈,常委、委员们紧扣调研报告,结合专业所长和一线观察,畅所欲言,在充满真知灼见的观点碰撞中,实现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的双向发力。

市政协常委黄建平直言认知误区是最大障碍。他建议,破解思想认知的误区,形成社会各界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广泛共识。汇聚社会力量,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百千万工程”的推进结合起来,燃起新的经济增长点,给民营经济必要的政策支持,让民营企业家有动力有热情参与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

着眼制度保障,市政协委员董红认为,以申报促进保护,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将保护要求通过名城规划的形式得到法律制度保障,持续落实“老城不能再拆”要求,加强历史格局、空间肌理、文化生态等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推动文化遗产真实性、整体性、延续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

“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传承和弘扬东莞本土文化的关键之举。”市政协常委田根胜呼吁,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需专业团队系统挖掘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全多部门协调机制,明确保护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强化宣传,提高公众认知与参与度”。

“东莞吸引高层次人才时,文化底蕴和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成为短板。”市政协常委李国全说,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协调机构的功能,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在机制和经费上给予保障。制定申报总体规划,考虑到申报难度和竞争激烈性,做好长期准备,细化分工,逐年推进,久久为功。

市政协常委黎丽香聚焦品牌打造与全民动员,“建议深化全域资源普查,打造‘南海卫城墙遗址+近代史开篇地’等核心历史文化IP;开展‘我为名城献一策’公众活动,制作高质量纪录片投放海内外,扭转‘世界工厂’单一形象。”

委员们结合主题,提出了一批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市政协将充分吸纳这些智慧结晶,进一步完善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市有关部门坚持不懈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做了大量工作,打下重要基础。”市政协主要领导表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莞是有优势、有基础、有条件的,一定要坚定信心决心,铆足干劲,全力以赴推进申报工作。市政协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优势,为加快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献计出力。政协委员要结合自身专长,力所能及地帮助党政部门统筹谋划、通盘思考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多提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积极助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委员风采

沈度:让东莞文化上“线”入“云”、破“屏”出“圈”

游客在东莞景区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百年,感受东莞文化魅力;在中俄建交75周年中国书画展上,获授“中国·俄罗斯文化交流使者”荣誉称号……一个个看似不相干的场景,都印刻着沈度为文化传播交流而努力的足迹。他是东莞市政协委员、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手中的笔既能挥毫泼墨,也能建言献策,呼吁东莞文化借力新媒体平台,上“线”入“云”、破“屏”出“圈”,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

“东莞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从古老的龙舟文化、莞香文化到近代的虎门销烟、岭南画派,再到如今的潮流文化、制造业文化,展现出其多元性与创新性。”2025东莞两会期间,沈度做大会发言,为弘扬东莞优秀传统文化献计献策。他建议,“在文化传承方面,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整理,修缮历史遗迹,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在文化创新方面,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赋能。”

如何提升文化传播效能,让世界看见东莞?他笃行双轨并进:借力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风口,以灵动视听语言讲述东莞故事,让东莞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同时推动东莞与国内外文化名城深度对话,组织本土文化团队“走出去”展览展演,同时把世界优秀文化“请进来”,让东莞市民在家门口尽享艺术盛宴。“碰撞与融合,恰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沈度说。

知行合一,荣誉接踵而至:“中国·尼泊尔文化交流使者”“中国·俄罗斯文化交流使者”……“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激励我在文化交流传播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沈度说,“通过这些交流合作,东莞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汲取新的养分,焕发出新的活力。”

笔墨架起跨洋桥梁,也凝聚着民生温度与城市高度。四载履职路,沈度交出了一份这样的答卷:主笔及参与立案提案5件;足迹遍布闽、赣、粤多地及东莞各镇街,70余次深入调研只为听见最真实的声音;远赴杭州、西安取经,提交《关于促进东莞文旅与科技融合,打造智慧旅游的建议》,如今,AI导览、VR沉浸体验已在东莞多个景区得到应用,游客得以穿越时空,触摸岭南文脉的温度。2025年年初,他荣膺“履职优秀委员”称号。

“从懵懂到成熟,每一次调研、每一件提案落地,都是履职最珍贵的馈赠。”沈度说,深感使命在肩,未来履职蓝图已清晰铺展:将继续深挖龙舟、莞香等文化富矿,推动建设特色文化园区,以AI、VR为传统文化注入炫酷新体验;依托政协书画院平台,组织艺术家创作展现东莞气象的精品力作,举办高水平展览与文艺普及活动,让书画艺术浸润校园、社区;同时聚焦文化产业瓶颈、基层文化需求,扎实调研,建言资政。

 

文字:记者 付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