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新语|沈汉炎:多维度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让新时代大众文艺创作奔涌
东莞+ 2025-07-04 08:33:12

“来莞多年,作为一个普通工作者和写作者,能得到关注,是我在这里得到的幸运,这里不仅是我安身的热土,也是创作的源泉。新大众文艺在东莞的兴起,更是给了我们素人作者更多的创作动力。”7月2日,“文润大众 薪传莞艺”——东莞市文联(东莞文学艺术院)2025年系列文艺项目签约发布会举行,签约作者杨华之如是说。

本次签约的四个文艺项目中,既有深耕东莞的“名家工作室”,也有聚焦青年力量的“文艺新实力”,还有“签约作家艺术家”和服务新文艺群体的“‘文艺两新’驻创室”。这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以来,又一次持续为东莞文艺,特别是新大众文艺发展厚植沃土的具体举措。100个签约作家(艺术家)中,多数为素人作者(新大众文艺创作者)。这种多层次、全覆盖的扶持体系,充分体现了东莞文艺工作的前瞻性和包容性。它也将转化为东莞文艺创新创造的澎湃活力,让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活力尽情涌流。

随着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深入,新的艺术可能性、新的艺术空间正在新传媒时代无穷无尽地敞开。同时,通过人才培育和文艺创作、重点项目带动、产业升级、传统文化活化、公共服务优化等多维度推进,东莞也必将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强市。

新:推动东莞实践成为新大众文艺典型样本

今年5月底,中国作协官网公布了2025年度“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和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烧烤诗人”温雄珍的《在炭火上安居》和“清洁女工作家”王瑛的《擦亮高楼》分别入选,东莞素人写作者成为新时代中国推动文艺大众化的典型。

今年以来,东莞“素人写作”现象一鸣惊人,领潮新大众文艺地方实践,吸引了中宣部文艺局、中国作协、新华社、《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单位的密集调研和权威报道,让东莞实践成为全国新大众文艺典型样本。同时在文艺界、学界和媒体界聚焦新大众文艺“东莞案例”过程中,东莞更多领域的新大众文艺创作者被挖掘出来,更加多元、丰富、立体的新大众文艺实践被关注,向人们展示了改革开放40余年来,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东莞所孕育出的一片独特的文化绿洲,呈现了2亿奋斗者用文字、影像与舞台记录时代脉搏,描绘出中国工业化浪潮下的文艺样本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40多年来,有超2亿人在东莞工作、生活、奋斗过。伴随着东莞跨入“双万”城市行列,千万人口与这座城市共生共荣,推动了新大众文艺的繁荣发展。与东莞“打工文学”一脉相承的“素人写作”,乃至全市新大众文艺创作者,都是新时代与东莞这片热土上热腾腾的文艺之花。东莞推动“素人写作”的新大众文艺的生动实践,成为新时代中国三大文学现象之一,不仅为广东文艺争光,更为新大众文艺提供可借鉴经验。

这正如《人民日报》报道《广东东莞着力培育独创、丰富、多态的新大众文艺》所总结的,“40多年,东莞完成从农业乡县到‘世界工厂’、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的跃迁。南来北往的人们,携带多样丰富的文化种子,在与城市文明的共融、共创、共享中书写自己的故事,共建新的‘文化磁场’。新大众文艺‘潮涌’东莞,不仅是文艺服务与文艺创造的现实样本,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解题思路。”

加快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东莞打造新大众文艺样板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今年5月2日,《东莞日报》新大众文艺副刊创立,并同时创立2个微刊,至今收到全国各地投稿15000多份,新大众文艺阵地又添新军;6月10日,东莞市文联与花城出版社携手打造的“全链条”培育项目第一期成果亮相,将以“新大众文艺丛书”的形式,与沈汉炎、章新宏、曾为民、易翔、温雄珍、王瑛6位素人写作者签约,进行全链条培育;7月2日,东莞市文联(东莞文学艺术院) 2025年系列文艺项目签约……从这一系列举措中可以看出,东莞持续为新大众文艺发展厚植沃土,未来东莞,新的艺术可能性、新的艺术空间将在新传媒时代无穷无尽地敞开。

用“制造美学”打造“美学之城”

5月29日,《中国文化报》以深度报道《一座工业城市的文化表达:从“制造之城”迈向“美学之城”》:东莞将“东莞·制造美学之城”的产城IP从区域推向全国,东莞亦从“制造之城”迈向“美学之城”。这个过程的一大亮点便是,在打造“潮流东莞”品牌过程中,东莞提出并实践“制造美学”概念,探索出了一条“文化+制造”的创新之路。

其中,东莞以潮玩为载体,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一方面让东莞玩具产业得到文化赋能,产品文化附加值和产业价值得到提高。2024年,全市涉及潮玩生产的规上限上企业160家,实现营收近238亿元,同比增长近19%,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另一方面,东莞荣获全国唯一“中国潮玩之都”称号,微石、东秀、顺林等一批国潮文创公司的原创潮玩近年接连火爆出圈。通过“制造美学”,东莞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潮玩设计,让全球消费者在把玩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这种“以潮玩为媒,讲中国故事”的探索,不断提高“潮流东莞”的文化输出深度和广度,为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潮力量”还体现在城市文体设施和文化产品的供给创新上。它瞄准年轻受众需求,积极推出美术馆、剧院、博物馆等各种类型艺术联盟,打造多样化新型潮流文艺空间,推出国乐剧《可园可源》、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等新潮文艺精品,打造“火柴盒”音乐会、咖啡节、音乐剧节等众多文艺品牌,让东莞气质更具青春范和国际范。

可以说,东莞通过文化强市建设,实现了从“世界工厂”到“美学之城”的转型,形成“文化+制造”“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的多元共生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而这一精彩实践,同样是城市精神的当代回响,是新工业文明、新大众文艺与在地美学融合生长的创新样本和实践力证,是东莞为全国工业城市文化突围先行先试的价值立场和责任担当,推动人文经济学在广东沃土上结出的丰硕果实。

全方位落实文化强市建设部署

东莞不仅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有厚德务实的品质。这种城市精神在文化强市建设上映照鲜明。2023年3月11日,东莞召开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发布了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1+8”政策体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推进文化强市建设。随后东莞各文化领域、各部门开始锚定发展目标,细化工作措施,助力文化强市建设“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

比如文艺领域,出台《东莞市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从选题策划、项目立项到成果展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实施办法》等政策的修订完善,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其间,东莞市文联紧紧围绕“搭平台”“育人才”“出精品”,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有力促进了东莞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如积极协调争取各类文艺资源导入“作家村”,持续指导“作家村”从概念化向实体化发展;推进艺术专业职称评审工作,为青年文学人才、文学爱好者(素人)提升发展空间创造了条件;持续打造“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活动品牌,举办一系列“东莞文艺论见”重点题材规划论证会;实施“东莞文艺新实力”人才锻造计划;支持各镇街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学品牌(如桥头镇“荷花文学榜”);开展东莞文学艺术院创作签约;扶持东莞市文艺名家工作室;创新推出东莞文学创作“全链条”培育项目;重点打造长篇报告文学《源动力——中国散裂中子源》《制造“新”东莞》、广播剧《重器》等作品;推动“素人写作”的新大众文艺实践成为新时代中国三大文学现象之一……

正是东莞从上到下,通过政策护航与机制创新,通过人才培育与平台搭建,为东莞文艺提供源头活水和强力驱动,不仅吸引和培育了一批优秀文艺人才,也让东莞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让市民零距离共享文化浸润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东莞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产业升级、文艺创作和惠民服务等多维举措,不仅是要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其最终更是为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发展目标。

如果要举一个例子,那就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好了。近年来,作家村已进入2.0版。通过软硬件设施的升级,将其所在官仓古村打造成集艺术创作、公共文化展演、交流共享、休闲文旅、景观体验等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2024年,作家村举办各类文学活动和团体接待40多场,参与人数超过10000人次。

作家村以文学为锚点,实现实体化的落地和升级更新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如党心民心更加凝聚,文学发展活力迸发,文化旅游有机融合,集体经济由弱趋强,生态景观有效融合等,使当地人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文化需求都得到满足和提升。随着作家村辐射能力的扩大,文化浸润效应直达全镇、全市,乃至全国各地游客。

其实,作家村只是一个典型个例。作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市,东莞已建成市、镇、村三级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全市33个镇街(园区)分馆、586个村(社区)支馆和220个共享文化空间,形成“15分钟文化圈”。这些文化空间全年无休,每天开放13小时,真正实现了“文化不打烊”。类似文化馆的总分馆体系,将文化场所和服务延伸到市民家门口的还有图书馆、工人文化宫等,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其中图书馆体系甚至通过城市阅读驿站和家庭图书馆,将文化浸润的触角伸到社区、工厂、商店、家庭之中。

此外,东莞还通过各类文博、艺术联盟和“·莞空间”,以及“太阳之子”“东江说”“火柴盒”等城市艺术品牌,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IP。其中“火柴盒”音乐会3年举办1200多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超6800万,成为东莞文化惠民的“金字招牌”。东莞正是通过构建这种“便利店式”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惠民零距离化,让文化浸润细无声。

从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以来,东莞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改革举措,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并以文化为纽带,连接千万人口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书写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的“东莞样本”。

文字:沈汉炎 编辑:沈汉炎 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