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想起东莞,就会有许多的事不断浮现在眼前。我们的青春,我们的记忆,那些走远的时光,永远在内心回荡。
大约是在1996年下半年,我到东莞市常平镇桥沥工业区工作。1998年上半年离开东莞。2000年初,我又回到了这里。这里离莞樟路很近,当时,打工诗人郑小琼、刘大程、罗占勇、熊建军等都在这一带的工厂打工。因此,莞樟路与打工诗歌有着密切的关系。
打工生活非常枯燥,写诗成了我们前行的精神拐杖。那时广东的打工杂志如雨后春笋遍地皆是,为我们提供广阔的发表空间,为打工文学的萌芽提供肥沃的土壤。那时最开心的事,就是到书摊去看看每期是否有我的诗歌作品发表。那时,打工杂志在作品后面都会有作者详细通联地址。我们不仅常收到读者来信,诗人之间也会相互写信联系。我与郑小琼就是通过写信认识的。
那时她处在诗歌写作的启蒙期,她手写寄给我的诗歌作品,我会帮她打印并一起寄给编辑。大约是2002年,郑小琼寄给我她写的长诗《人行天桥》,几十页手写体,我现在还历历在目。这首诗让我耳目一新,她的诗歌风格从这里开始发生了巨大的质变。我当时就讲,在两三年内她一定会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
小琼非常刻苦,每天上班十二个小时以上,为了写诗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她每天早上早些起来,去食堂写,那里有灯。她天天写天天投,一个月至少投几十封。她多次向《作品》投稿,《作品》编辑郭玉山老师送审没通过,便转给他在《珠江》杂志工作的女儿帮忙发表。2002年的《散文诗》,2003年的《诗歌月刊》,2004年的《星星》诗刊,2005年的《诗刊》……小琼终于通过自己的投稿一步一步走出来了。
和志同道合的打工诗友创办《打工诗人》也是我的重要青春记忆。2001年正月初二,我和罗德远、徐非、任明友等打工诗友畅叙文学人生时,感慨打工群体的生存和情感状态未能引起更多的关注,于是萌生了“干脆办一份打工人自己的诗报”的想法,于是《打工诗人》开始徐徐孕育。
那次谈话后,我便打电话给四川《星星诗刊》主编杨牧,请他题写《打工诗人》刊名,他欣然同意。不久后又打电话给其他三位编委,策划创刊号的组稿和编辑工作。也正因为约稿,我从常平镇坐公交到《东莞科技》杂志社去找柳冬妩。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见面时,他办公室来不及开灯,就在昏暗中拿出了厚厚一沓的诗歌作品和诗歌评论,表示应对大力支持。读着他的打工诗歌评论,我感到很震撼。后来《打工诗人》《中国打工诗歌》《中国打工文化报》的理论版,成了他诗歌评论的主阵地,《读书》《新华文摘》等也不断发表他的打工诗歌评论,还曾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这也算是为多年前的“震撼”给予了回应。
镜头回到我所工作的桥沥工业区达成拉链厂。这里便是《打工诗人》的真正创刊地。记得那时下班后,我在办公室把这些手写体原稿打字输到电脑中,用Excel排版。然后到莞樟路和江北路交界处找了一个小作坊印刷。为了省钱,还把报纸印成两张A3纸一样大小,中间用双面胶把两张报纸贴起来。
2001年5月31日,《打工诗人》创刊号出刊了,选发了17位诗人的诗作。我将第一期寄向四面八方,很快,这份普通的诗报就在诗坛掀起不小的波澜。《创业者》杂志“依苹热线”栏目收到这份报纸,第一时间把原排好的版面全部撤掉,用《打工诗人》上面的作品替换。当年9月《诗歌月刊》推出“2001年中国民间社团诗歌作品特别展”,《打工诗人》创刊号的作品入选其中。该杂志主编王明韵在卷首语上写道:“我在收到《打工诗人》时,眼睛竟有些湿润,我想这不是敏感和脆弱,而是对诗歌精神的崇尚!”
此外,一些著名评论家、诗人读到《打工诗人》后十分震撼。他们没想到:一份纯粹的诗报,竟然诞生在求生与竞争激烈的沿海,而且出自一群异乡谋生的打工者之手。随后《诗刊》《诗选刊》《北京文学》《星星诗刊》《华夏诗报》等杂志也用大量的篇幅转载了《打工诗人》的作品。其中《北京文学》破例选发了两个专版,《诗林》选发10位打工诗人的30首诗作。
《打工诗人》报一共出版26期。其间编委会成员也由最初四人增加为:许强、罗德远、徐非、任明友、许岚、张守刚、李明亮、王甲有、黄吉文、张绍民、李笙歌,还增加了柳冬妩、张德明为理论顾问,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联络点及特约编委,以增加其影响力。《打工诗人》报被转载率非常高,印数则从最初的500份增加到5000份。再后来,我们还创办了打工诗人论坛、《中国打工文化报》、安子中国打工诗歌奖、中国十佳打工诗人奖等,为三亿打工群体发声。
“打工诗歌”和《打工诗人》出现在东莞及广东不是偶然的,广东打工潮的出现,为其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打工诗人》为诗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诗歌人才。再后来,我和陈忠村、罗德远主编中国第一部打工诗歌选《1985-2005中国打工诗歌精选》,该书厚达500页,收录了全国各地打工诗歌作者的作品,这是一部打工诗歌珍贵的文字史料。
莞樟路是一条长长的瓜藤,打工诗歌是它结出的果实。莞樟路是东莞打工文学的一条主要精神纽带,它对中国打工诗歌及打工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