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文采|东莞市石龙第二中学 唐瑾仪《平凡创造伟大》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7-03 20:08:30

东莞千角灯,这盏传承千年的灯火,承载着宋朝皇室的记忆,在东莞的街头巷尾,这盏灯火曾经照亮过无数个夜晚,如今却只剩下一位年迈的爷爷还在守护着这份传承。

千角灯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每十年才能制作一盏,耗时十个月之久。这盏灯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个家族的记忆,一段历史的见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项技艺逐渐被人们遗忘,只剩下张家的这位爷爷还在坚持。

爷爷的手上布满了老茧,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千角灯的故事。他记得父亲临终前嘱托他:“一定要将千角灯做下去,如果你不做的话,就没有人做了,只要有人认真去学,能够传承这个手艺,我就满足了。”从那以后,爷爷便开始学习制作千角灯的手艺。他没有图纸,没有样本,全靠口传心授,靠自己一遍遍地尝试。

千花本同树,千角本同根。制作千角灯的过程极其繁琐,需要经过选材、裁纸、扎骨架、裱糊、绘画等多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细致。爷爷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直到夕阳西下,才舍得放下手中的活计。他说:“千角灯不是简单的手工艺品,它是有生命的,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每一道工序都是对非遗的保护,传承着中华文化。

如今,爷爷已经年过七旬,视力大不如前,身体也日益欠佳,但他依然坚持着。他说:“只要我还能动,就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然而,现实却并不如人愿。年轻一代对这项技艺越来越淡漠,愿意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千角灯的制作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好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对非遗非常重视,对文化的传承极具兴趣。在网络视频里,我看到了他布满皱纹的手正将金箔仔细贴在灯面上,动作依然精准得像在雕琢时光。评论区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门古老技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号召文旅,号召文化局重视这项技艺,号召美术领域的专家传承这项技艺。这或许就是传承的希望——当古老技艺遇上现代传播,当匠心精神碰撞当代审美,那些沉睡的文化密码终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就是这样一盏灯,它似楼,似塔,自成一处风景,点亮后灯影如画,方寸之间,尽显大宋风华。灯光下,爷爷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却也格外坚定。他像一盏灯,用自己的微光照亮着这份传承。灯火氤氲,爷爷的背影逐渐刚劲,面对前途渺茫的非遗千角灯,爷爷毫不退缩,坚信,平凡定能创造伟大。

千角灯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往往源于平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坚守,那些默默无闻的付出,都在为文化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即将消失的非遗技艺,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根与魂。

千角灯的灯火或许微弱,但它照亮的不仅是东莞的夜空,更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这盏灯火,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守护,去传承,让它永远照亮我们的文化之路。千角灯的故事,是无数非遗传承人的缩影。他们用平凡的生命,创造出不平凡的文化奇迹。这些微弱的灯火连在一起,便能照亮整个民族的精神星空。

作者:东莞市石龙第二中学 初三 4班 唐瑾仪;指导老师:翟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