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放榜,就读于东莞市第六中学的梁妤烨在这次人生大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回顾备考之路她感慨:“书山题海外,身体才是我最大的软肋。”
高三上学期,身体虚弱,连续感冒如同阴影笼罩着她,焦虑、疲劳,一个月一次反复生病,让她在备考路上步履维艰。这让她明白,学习路上没有身体这座基石,万丈高楼亦是危楼。于是,每天清晨的奔跑成为她的抗争与重建。“锻炼是为了不让身体成为软肋,能有持久的耐力面对高压。”

面对起伏的成绩曲线,她也曾陷入低谷备受煎熬。省一模、三模的不尽如人意没有击垮她,反而促使她对试卷分析更加精细化。她解读一次历史模拟考试后的低迷状态:“一道题的错误,指向知识漏洞还是考场心态的失常?如果是知识点漏洞,回归课本填补缺口;如果状态不佳,就学会深呼吸,暗示自己专注当下,摒弃杂念。”
这种清醒、精确的分析思维贯穿了她学习的始终。她将错题视为进步的阶梯,红笔不仅是标注工具,更是思维的显微镜:解题思路的逻辑链条、卡壳的症结、易错的盲点……类似题目的共性规律被红笔精准捕捉,思维导图成为构建知识体系的利器。如历史、地理、政治这样的学科,她同样能在庞杂的考点下探寻“类题模型”,如水文水系特征如何归类、影响降水因素又有何答题章法。
梁妤烨的学习节奏精准如同交响乐指挥棒。高一高二重在基础与兴趣,张弛有度。随着高三的号角吹响,她重新调整作息时间与学习方式,入睡时间、次日唤醒的闹钟、午休半小时……都被她安排得清清楚楚。就连零碎时间也用来记忆便签上的陌生单词。
除时间管理之外,她更懂得张弛之道与目标感的力量。对音乐和美术的爱好成为高压下的心灵驿站;同样重要的,是那个考入中山大学的学姐身影,成为她在书山攀登时的无声灯塔与引路人。“在备考的紧要关头,榜样的存在不只是激励,更是在我遇到学习瓶颈时为我照亮优化路径的那盏灯。”梁妤烨如是说。
当考场大门拉开,梁妤烨已沉淀好所有——无论是积累在思维导图里的知识结构,还是浓缩于那份考前速览本的精华句点。此刻,高考得胜于她远非终点。“它是对过往付出的认可,是获得更好平台和机会的一张入场券。但人生的路始终在脚下延伸。”中山大学是她的短期目标,长远目标则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我想在大学期间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掌握更多技能,去回应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服务人民。”她这样描绘未来的蓝图。
她用这样一句名言激励自己:“你所厌恶的今天,是昨天死去之人奢望的明天。你所浪费的现在,是未来你回不去的曾经。”这份对当下的珍视,对未来的清醒,让她为这段高中岁月写下认真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