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已搁下,卷子已被密封,今年高考结束了。但对考生和父母而言,一切又仿佛刚刚开始。估分、填志愿,过去与未来,在此刻汇聚。
就在高考结束后不久,我已经在南海边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和天南海北的莘莘学子一起,拥抱时代的朝阳。
6月19日,教育部正式复函广东省,同意设立大湾区大学。
这就是我。
对于大湾区,你一定无比熟悉。大湾区的名字从最初的地理概念,变成了如今经济、科技、创新、活力、城市一体化的代名词。
而我,这所用大湾区命名的大学,等你来叩响未来之门。

● ● ●
随着高考出分时间的临近,填志愿又成为所有考生和家长面临的一道重要性不亚于考试本身的大题。
一张志愿,包含了城市、大学、专业三个选项。每年都会有家长在网上问:“选大学还是选城市?”
有人认为,城市更重要,毕竟是要生活多年的地方,况且城市的发展水平与就业、生活便利度等息息相关。也有人认为,大学提供的平台更为关键。

东莞市中心(图源:翟嘉欣/影像莞)
对于远方的城市,考生和家长都有很多期待。希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当地最好经济发达,能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还要城市丰富多彩,提升求学生活质量;最后要有国际范,开阔人的视野。
我所在的城市,其实完美符合。

选择东莞,就是选择深圳。事实上,东莞与深圳早就融为一体。我所在的松山湖,本身就是深莞一体化的产物。
选择东莞,不仅是选择深圳,更是选择了整个大湾区。

东莞处在粤港澳大湾区A字型的关键节点
从地图上看,大湾区就是一个A字型。而东莞就在这个A字型的关键节点,是连接大湾区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主轴。无论是广州、深圳、香港,从东莞出发,都可以在30分钟到达,这个优势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样的位置不仅带来了交通的便利,更相当于同时享受到广州、深圳、香港三座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资源。

大湾区大学所处地理位置图
你可以想象一下:早上在大湾区大学的食堂吃饭,中午在香港西九龙文化区欣赏艺术展,下午在深圳南山看创业路演,晚上就能回到如星级酒店一样的寝室。
至于经济,本来就是“世界工厂”的强项,东莞早早就是“双万”城市(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
东莞经济的繁荣,正是靠着像华为、vivo、OPPO等本地龙头企业的托举。



上:华为(图源:翟嘉欣/影像莞)
中:东莞vivo研发中心(效果图)
下:OPPO全球算力中心(图源:东莞滨海湾新区)
我知道,对于有梦想的年轻人来说,对理想大学的期待,不只要求所在城市经济发达。年轻人更希望,大学所在的城市,提供多样性和可能性。
说得更直白些,你希望城市够酷,好玩,异彩纷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东莞之前不在你们考虑范围。

东莞马拉松(图源:容创炼/影像莞)
东莞确实是“世界工厂”,也确实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东莞也有悠久的历史。
东莞有超过1260年的建城史,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东莞县”得名,蔚为千年之古。
今年2月,在东莞“城市原点”莞城,人们熟知的西城楼北侧,“东莞记忆”项目原计划建设的迎恩门公园地块,发掘出明洪武年间南海卫城墙遗址,成为近年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单次考古发掘面积最大的项目,显示了东莞的厚重。

省文物保护单位迎恩门城楼(摄影:张浩彬/影像莞)
“东莞记忆”项目本身就是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大量骑楼诉说着城市历史与岭南特色。你可以把“东莞记忆”理解成南锣鼓巷、新天地。
东莞有历史,也有活力。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发布《2024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东莞连续9年入选“新一线城市”。

指标体系包含了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新经济竞争力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这些维度算下来,东莞与杭州、成都同属于新一线阵营。
而且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茶与城:喜茶·城市消费报告》显示,在各大城市重点商圈餐饮结构中,东莞茶饮店占比高达62.17%,全国第一。
除了奶茶店,东莞还是一座咖啡馆遍地的城市。上海的腔调,东莞也有。




上:东莞咖啡节
中:东莞篮球氛围(图源:刘锦荣、翟嘉欣/影像莞)
下:东莞潮玩中心(图源:东江石排)
琳琅满目的商业之外,东莞还有“中国潮玩之都”、篮球城市的城市名片,村镇都有自己的篮球场和篮球队。
今年5月,草莓音乐节回归东莞,吸引了5万名乐迷。东莞用心宠粉,更多人知道了东莞是一座多么年轻人友好型城市。


2025东莞超级草莓音乐节(图源:摩登天空)
是时候打破“世界工厂”的刻板印象了。如今东莞是全国人口吸引力排名第五名城市、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东莞如此青春,你选就对了。

东莞记忆
深圳向北30分钟的车程,松山湖这座“小城”,早已名动世界。
这里有华为,鸿蒙系统在这里向全球发布。这里还有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接着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也要送到这里研究。
互联网、硬件、大科学装置,被绿草成茵、荔枝飘香所环绕,组成一个前沿的科创宇宙。

松山湖(图源:创新松山湖)
我的一个校区,就坐落在这片“宇宙”中。
大湾区大学是公办大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东莞市政府投入保障为主。学校总面积达2000亩,其中松山湖校区256亩、滨海湾校区1750亩。
2024年12月底,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正式完工,为迎接第一届学子做好了准备。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建设前后对比图
走进我的校园,第一眼就会被独特的“湾”建筑吸引。建筑整体采用环形结构,宛如一条蜿蜒的海湾,将校园的各个区域紧密相连。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
校园充分考虑场地生态要素,形成融合的自然生态景观。设计保留中部植被茂盛的自然山体,形成“绿湾”内核。
整个校园仿佛被绿意深深包裹,呈现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生机与活力。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的“湾”建筑
这些豪华硬件不是我的全部底气。
在师资配置方面,我“开局即高配”。创校负责人由国际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前副校长田刚担任,首批师资中70%具备海外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工作经历,更有10名院士加盟。师生比不低于1:10,首届更达到2:1,远超普通高校标准。

更吸引人的是,我通过“大学+”办学模式,打破了“围墙”,无限链接各种可能。
比如,大学+大学,我与清华、北大、中大、港中文、哈工大、中科大、南科大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博研究生、博士后,可以实现名校弯道超车。
还有大学+企业,华为、vivo、OPPO等本地龙头企业,成为了我的“近水楼台”。我与华为等高科技公司深入合作,在为学生提供广泛实践机会的同时,也为东莞乃至大湾区产业提供新质人才。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图源:创新松山湖)
大学+大科学装置,更是我的秘密武器。
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南方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鹏城实验室……这些外人觉得神秘又厉害的大国重器,都是湾大学生的“实验室”。

松山湖科学城
我还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10家机构探索科教资源高效共用的协同合作模式,拓展在小角散射谱仪、多物理谱仪等装置上的合作,搭建尖端实验平台。
在我这里,你可以跟着院士读书,跟着科学家攻关,跟着企业家实干。

我是安静的,容得下安静的书桌和仰望星空的思考。我是你梦想的第一站,四年之后,又将成为你撬动未来的支点。
我也是勇于变化的,就像一个“超级连接器”,每一刻都在连接未来与无限可能。
我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为年轻人提供通往未来的船票——登船时是学生,靠岸时已是破局者。

我的定位是理工科、小而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学科设置以理工为主,重点聚焦数理科学、物质科学、信息科技、先进工程、生命科学、金融管理6大方向。

大湾区大学校园开放日
这种专业设置无疑很先锋,但物质科学、先进工程等专业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
物质科学学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重点、兼有材料与化学等学科。而先进工程学院包括工业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绿色能源、机器人与增材制造、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学科。


这些名字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我“预见”了时代的脉搏。
“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是推动国家和区域人力资本结构转变、实现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的核心要素。为应对金融危机挑战、重振实体经济,主要发达国家都发布了工程教育改革前瞻性战略报告,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
这是2017年,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的“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
较之于传统工科,新工科更依赖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同时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趋势。为此,面向前沿领域的院系重组、专业调整,成为近年北大、南大、复旦等名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XbotPark机器人基地新总部
我正是以具有强交叉学科特征的物质科学为核心,以具有优势的数理科学为支撑,以计算、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为牵引。
但你大概清楚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我提前描绘出未来的画像,考生很容易按图索骥。
物质科学学院,关键词是解构万物、材料革新、大科学装置,适合痴迷物理实验、渴望破解材料密码的未来科学家。
理学院,关键词是数学哲思、量子奥秘、国际学术天团,适合追问宇宙本质、热爱公式推导的真理探索者。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关键词是代码革命、6G领航、华为技术联盟,适合梦想用算法改变世界、投身通信与人工智能的极客少年。
先进工程学院,关键词是智能制造、机器人革命、碳中和先锋,适合热衷动手实践、立志推动工业4.0的技术创客。
听起来是不是挺酷的?怎么选都是未来的样子。
而且我这里的第一学年不分专业,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强化学科基础及人文素养,通过选修和讲座了解各专业情况;第二学年再根据学术兴趣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所以你完全不用担心选错专业。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图书馆
我这里没有标准答案,而是为你提供通往未来的船票——登船时是学生,靠岸时已是破局者。
我的每一个学科背后,都能找到与大湾区战略新兴产业一一对应的落点。这种专业布局,让大学不再是一种空间形态,而是融入区域创新生态。
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泽湘教授将大湾区比作“制造业好莱坞(HollywoodofMakers)”。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
眼下大湾区的产业结构还在快速转型升级中,尤其是企业正向高端制造和新兴技术迈进,催生了对创新人才的大量需求。像华为、大疆这样的头部科技企业,亟需芯片设计、大语言模型等前沿领域的尖端研发人才。而且随着大湾区智能制造业的整体升级,同样迫切需要精通自动化技术、熟悉先进制造工艺的复合型工程师。
所以,你在湾大参与科研,去大厂实习,在大湾区找工作,都是参与到整个大湾区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历史进程中。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
田刚院士表示,虽然学校扎根在大湾区,但是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大湾区大学不仅是作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需要,而且也是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来建设的。
通过知识网络打造,创新生态构建,以及科技要素充分流动,进而促进大湾区各城市的一体化融合,这种尝试前所未有。这种融合,又会提升大湾区整体的科创水平以及全球竞争力。


在我这里,实验室与生产线共舞,院士与企业家同行,你的研究可能直接写入大厂的代码库,你的发明或许将搭载嫦娥飞船飞向深空。
以最硬核的理工基因,书写最开放的湾区答案。

● ● ●
我不只是一所大学
而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创新反应堆”
——你的每一个叩问都与时代共振
每一次求索都在定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