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广州鲁迅纪念馆,玻璃柜中一封1927年的信笺静卧于岁月里。彼时白色恐怖如浓雾弥漫,先生笔下却写道:“这里似较别处活泼些”——寥寥数语,如暗夜里的微弱萤火,悄然映照出他心中不灭的信念之苗。讲解员的声音低柔:“先生亲睹辛亥理想崩塌,却坚信文字可点燃人心。”展柜另一侧,《而已集》手稿上墨痕斑驳,字句间推敲的印痕历历在目。当绝望如寒潮冻僵大地,他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的铿锵诗句,将山河破碎的深痛淬炼成穿透寒夜的信念锋芒——这锋芒如烛火不熄,正是民族于危崖上不坠的明证,其信心坚如磐石,足以劈开混沌长夜。
社区“百年星火”活动中,当我诵读《记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时,一位拄拐杖的老者颤巍巍起身:“当年我们揣着先生的文章冲锋,字字都是穿云箭!”他那布满沟壑的手紧握成拳,眼中炽烈的光芒灼灼燃烧。那一瞬,我豁然看见:先生笔下信念之火,曾化作《新青年》灯下的沉思,也曾化作西南联大教授们护书南迁的沉重步履,更熔铸为无数志士心中“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那信念的火种早已在无数胸膛里扎根,借文字之薪火燎原成民族不屈的底气。
珠江畔的晚风掠过,对岸灯火如繁星垂落。回望百年征程,先生笔下的信念之火早已燎原:它是脱贫攻坚路上驻村干部踏破的千山万水,是航天人凝视“天问”轨迹时灼灼不倦的目光,更是疫情中逆行者防护服下无声却重若千钧的誓言。这火种,承载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血脉精魂,更昭示着一个民族对光明永恒不渝的信仰。
立于新时代的潮头,我们这一代人当以奋斗为薪柴——让那支从历史深处燃起信心的笔,持续点亮民族复兴的浩瀚苍穹:“文字虽轻,却足以托起泰山之重;星火虽微,终能映亮万古长夜。” 那深埋于民族血脉里的信心,正以千姿百态在我们肩上延续,它永不湮灭,直指未来灿烂的霞光深处。
作者:东莞市石龙第二中学 初一 11班 黄梓瑞;指导老师:张奕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