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就拿到四个证,效率高!”5月27日,东莞市盛恒智慧产业数字化共性园区总经理蒲克才从审批人员手中接过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排污许可证、排水许可证和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文件,成为东莞生态环境领域“多证合一”改革的首批受益者之一。这标志着东莞在全国率先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多证并联审批,审批时限从法定90个工作日压缩至15天,为企业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拥有工业企业22万多家,其中规上企业超1.4万家。以往,企业在开工建设前需依次办理环评、排污许可、排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审批,流程长、材料多、重复跑等问题突出。“过去办齐这些证至少要跑4个窗口,交18份材料,耗时3个月。现在只需跑1次、交13份材料,15天就能办结,省时又省力。”蒲克才说。
2022年,东莞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领域“两证合一”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东莞市生态环境局通过流程再造、系统重构、标准重塑三大创新举措,推动审批服务提质增效。流程再造,变“串联”为“并联”。改革前,企业需逐项申请,上一个审批完成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改革后,四项审批同步受理、并联办理,企业只需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实现“一次申报、同步发证”。系统重构,让“数据跑”代替“企业跑”。东莞在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增设“生态环境多证合一”入口,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材料一次提交、多部门共享。审批进度实时可查,企业全程“线上办”“零跑动”。标准重塑,以“规范化”推动“高效化”。通过统一申报材料清单、审查要点和审批流程,申报材料精简28%,审批环节压缩50%,杜绝了以往因标准不一导致的反复补正问题。
“这不仅是审批程序的简化,更是政府服务理念的升级。”东莞市生态环境局环评科科长刘可旋表示,“我们将原本分散在多个科室的‘单项事’,整合成企业视角的‘一件事’,既提高了审批效率,也强化了监管协同。”
据统计,改革实施以来,东莞已有76个建设项目通过“多证合一”模式实现“拿证即开工”,平均节省企业时间成本2个月以上。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林江认为,东莞的创新实践有效破解了生态环境审批领域的堵点,为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胡毅峰表示,将继续探索更多涉企审批事项整合和管理,确保“放得开、管得住”,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