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长安镇实验小学 廖顺雨《当童心遇上诗——我的诗歌教学之旅》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5-27 16:36:34

(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汲取知识的活水,会获得一方清澈的沟渠。

如果说一二年级的读要重视诵读与积累,那么三四年级的读就该重视美读与积淀。

美读的前提是了解,我尝试着给诗歌分类,带着孩子们了解一首首诗的背景,一个个诗人的生平。在了解的基础上诵读,更能为一首诗注入感情。

一日早读,我们读到两首初唐四杰的诗,分别是《于易水送人》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看题目,我大言不惭:“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一学生举手说:“老师,《于易水送人》是咏史诗。”我翻开古诗书一看,确实如此!这首诗写到《荆轲刺秦王》的典故,是《史记》刺客列传里的重要篇章。这尴尬的时刻让我惭愧,不安,于是每次讲古诗前,我总要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想把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感情,深刻道理传递给同学们。

这种热情感染了孩子——他们会主动购买我在课上随口一提的关于诗歌的书;会因为喜欢某位诗人而阅读他的传记;会认真看古诗书上的注释了解这首诗。

一个孩子在随笔中写下这段话“在她的语文课上,一个字等于一个故事,一首古诗等于一段历史,我最喜欢语文课了。”这让我明白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义,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把一首诗讲通讲透,才能让诗歌的课堂引人入胜,才能让儿童真正喜欢诗!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孩子们教会我的道理。

 

(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时令诵读中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诗意。

了解一首诗,只是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我想,应该要创造更多方式,让诗歌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有次外出听课,一所学校语文科组将国庆节和诗歌学习相结合,通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的学习,老师拓展延伸了一系列爱国主义诗词,让学生在节日气氛中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带领学生触摸爱国的本质。我翻开三年级上下册的语文课本,发现下册的《古诗三首》编排的是春天的诗歌,此时正草长莺飞;上册的《古诗三首》编排了关于秋天的诗歌,此时正秋高气爽。我体会到语文课本编者的用心:顺着季节读古诗,读当下的诗,让学生们在诵读中领略时节之美,感悟四季流转。

我开始根据不同的节气、节日、季节等时令元素进行古诗拓展诵读。

2024年二月开学季,正是雨水节气,我们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夜喜雨》。学生们在对比诵读中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时节的雨之美。开学第一周周末是元宵节,初唐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尤其应景。学生们在文字中领略唐代元宵节“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的热闹与美好。惊蛰我们读“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梅雨我们读“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在每日诵读中,学生们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诗意。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抓住大自然与天地赋予的契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在观察感受中,在一首诗歌中穿越古今,与自然对话,与诗人共情。当孩子们发现,诗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我们也会有和诗人一样的感受想法时,诗歌就走进了孩子的心里。

 

(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用“诗”来写诗,用“诗”来教育。

读了很多古诗,孩子们能不能自己动笔写,成为小诗人呢?答案是:可以的。我尝试让孩子们将课本里的古诗改编成现代诗。他们的作品让人惊喜,里面既有童心,更有诗心。改编,既能窥见他们对一首诗的理解,更能培养文学创作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除了将古诗改编成现代诗,还有将古诗改编成故事。

诗是好玩的,写诗是有意思的。在创作中,孩子们的笔尖处蹦出奇思妙想,流出诗情画意;在创造中,美了他们的语言,更美了他们的心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重视“诗教”的力量。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将诗的教化作用摆在第一。我觉得只将诗的作用发挥在语文课堂上是对诗歌这一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资源的浪费。那么诗歌还能发挥怎样的教育作用?

我曾看到语文特级教师王君写的一首小诗——《善良》,发现特别适合引入班级管理中去。一个男孩因为好玩,打伤了另一个孩子。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请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深情朗诵诗歌《善良》。“因为善良,所以习惯站在别人的立场;因为善良,所以总像珍宝一样呵护他人的自尊……”几句话深深地印进了他的脑袋里。放学后,男孩跟我说,希望今天能用做值日来弥补过错,而且不要任何加分奖励,因为他知道——自己做错了。

原来,诗不仅可以“兴、观、群、怨”,更有教育的巨大可能性。于是,班级的宣传栏,黑板报被我贴满了诗歌,有不好好吃饭,浪费粮食要读的《送饭歌》;有语言不文明时要读的《写给你的嘴》;有课间时间追逐打闹要读的《如果你是一只猪》;有激励孩子不负春光,认真学习的《登科后》;有鼓励孩子树立自信,肯定自我的《上李邕》……

我想,诗教的目标不仅是感受语言美,树立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指向人精神世界的完善。而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是做一只领头的白鹤,带着孩子们走向精神的丰满。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实验小学 廖顺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