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工厂”的固有印象下,东莞黄江常被贴上工业标签。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工业小镇也藏着铁汉柔情的另一面。流水线的工人在在生活的“褶皱”里寻找诗意,以打工诗歌照见百态人生;黄牛埔水库的蜿蜒绿道化作他们诗中意象,宝山森林公园的风景承继着他们的期盼,让他们在漫步间与文学不期而遇。
以陈小奇、肖隆东、李雪晨为代表的作家群体扎根于此,他们的笔触随城镇变迁而流转,他们捕捉工厂车间里跳动的光影,也书写荔枝林中萦绕的乡愁,用文字记录着城市化浪潮中个体的命运沉浮。黄江文艺工作者的作品勾勒出黄江独有的诗意图景,让这座工业城镇长出文艺繁花,向世人展现“诗与远方”的别样魅力。
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文学的书写。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40多年来,东莞创造了万亿GDP的经济奇迹,也孕育出一部由2亿建设者带来的文学新篇章。
如今,作为国际制造名城的东莞,不仅实现经济总量与常住人口均破千万的“双万”跨越,更在新时代浪潮与多元思潮的激荡中,推动“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蓬勃生长的文化艺术力量,正持续优化着文艺生态土壤,不仅为市民群众搭建起广阔的精神栖居空间,更激发出源源不断的艺术创造力,让文艺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精神火炬与文化标识。
在东莞黄江,一群不同职业的“素人”正以热爱与才华,书写着这座工业城镇的文艺传奇。他们当中,既有转型成功的基层工作者,也有不计回报的文艺奉献者,共同构成了黄江文艺领域的独特风景线。
李雪晨曾是黄江裕元工业区裕盛鞋业的一名工人。在流水线上,他每天与模具、楦头为伴,忙碌于繁重的制鞋工作。然而,繁重的工作并未磨灭他对文学的热爱。
“从模具到楦头,一双鞋子丈量着流水线的转速长宽。从诗歌到散文,一列词组修饰着打工的苦辣酸甜。但是不管我手中拿的是纸笔,还是模楦,这些都是我人生的旅行,梦想的航帆。”李雪晨如此形容自己的双重身份。
白天,他专注于制鞋工作;夜晚,他便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中,坚持记录生活里的每一个感人瞬间,将打工生涯的酸甜苦辣、对人生的感悟与理解,都化作笔下的文字,并定期向《精成报》《奔腾》等厂刊杂志投稿。

打工诗人李雪晨 受访者供图
随着工厂搬迁至越南,李雪晨面临失业。但凭借写作特长,他进入了文化馆工作。如今,身兼保安与文联会员双重身份的他,在诗歌与散文创作领域持续探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基层生活。
李雪晨在《飞蛾》一诗中这么写道:“漆黑的夜里/我永远追求着光明/静谧的心思扑闪着迷离的结局/此刻我徘徊在命运的枝头/寻找心中的光明顶/为了梦想勇敢攀登/用我的肉身凿壁。”功夫不负有心人,李雪晨现已成为东莞市作家协会黄江分会会员,他也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为从“做鞋”到“作协”的坎坷文学路。
这些年来,黄江深厚的文学土壤与浓厚的创作氛围,吸引了众多文艺爱好者扎根。荔香诗社的编辑庞长山是黄江文艺圈的“热心肠”人士,积极参加黄江文艺活动,默默为文艺事业添砖加瓦。荔香诗社总顾问王晓丽主动在黄江开展公益诗词培训,致力于普及诗词文化。

打工诗人选集 李雪晨
据统计,肖隆东在2024年先后出版《行走山水间》《青绿山河里》《世界里的风筝》等诗集,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给予肖隆东的诗集高度评价,称其诗作“心中有太阳,无处不春风”……荔香诗社成员集结出版《荔香诗韵》,一本本飘着油墨香的新书带着泥土的芬芳,把黄江故事写进了东莞文艺、中国文艺的发展蓝本。
黄江镇委副书记林沛坚表示,要讲好黄江故事,就应让文艺走进人民大众,让每一个活动都有温度、热度和深度,突破传统思维,探索创新文艺工作模式,为黄江镇乃至东莞的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蜿蜒山道凉,雾漫掩朝阳。孤岛停鸥鹭,清波展羽裳。山连林木翠,湖映荔花香。依梦阮郎去,凭栏阆苑乡。”诗人方强在“携手行走黄江,发现黄江新美”创作采风活动中,以一首《黄牛埔公园》,将黄江的生态之美与人文意境娓娓道来。
山水相依、城湖相映,“人造一半、天造一半”的生态优势是黄江发展文化产业的底气和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以黄江科技公园、黄牛埔美术馆等“五园五馆”为代表的一批文化新地标相继落成,黄江的城市文化品位显著提升。这些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的文化空间,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吸引了众多人才在此安居乐业、创新创业。“写意黄江”的城市韵味,正通过一处处文化景观,浸润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山水环境滋养了我的诗情画意。”肖隆东表示,他自中学时代就被文学作品深深吸引,1999年南下东莞后,他历经记者、广告人等多重身份转变,最终在2004年扎根黄江。黄江的生态环境为他的创作积淀了深厚的生活底蕴,其诗歌作品《意义》的创作灵感正来自黄江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
“万事万物都有声音,展现美就是它们生存的意义。”肖隆东进一步阐释:“事物既要有意义也要有趣,那么文学就能把有意义的事物变得更有趣,把有趣的东西给它增添意义。”在他看来,黄江的山水既是大自然的作品,也是人文的作品。如今,他正通过文学沙龙、创作讲座等形式,将这份对生活的诗意感悟传递给更多文学爱好者。

黄江镇首届“骑乐黄江”“荔香雅韵·诗颂风华”及“情系职工·劳动光荣”诗歌诗词大赛采风行合照 李鄂 摄
黄江镇文联总顾问雷激表示:“莞邑宝山脚下,有这么一群执着的黄江写作者,他们以笔为旗,以梦为马,快乐行走,痛快写作。这些年来,黄江文联持续编著出版了《黄江,那些行走的记忆》《云水天涯路》《宝山诗韵》等文学作品集,用属于自己的文字记录人生旅程体验,定格了黄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瞬间,丰厚了黄江历史文化的底蕴。”
今年3月,黄江镇首届诗歌诗词大赛启动。活动巧妙融合骑行文化、荔枝雅韵与劳动主题,吸引粤港澳大湾区诗人踊跃参与。参赛者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意氛围中,品荔枝、话乡音、谋发展,既传承岭南文化与莞邑风情,又为劳动者唱赞歌。这些创新实践为黄江“工业立镇、文化强镇”战略注入鲜活诗意,让工业重镇在文化赋能中焕发新的魅力。
黄江举办“翰墨迎国庆,丹青绘新篇”迎国庆书法作品展,“蝶变,行进中映像黄江”主题摄影展等,还有舞蹈、朗诵、旗袍等协会举办的各类文艺活动,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黄牛埔美术馆的系列主题展览中,人们在一幅幅作品中流连忘返,感受“百千万工程”建设中带来的乡村蝶变,感受文艺带给人的身心愉悦。
此外,国标舞协会的广场舞培训,书法美术协会的公益提高班,舞蹈协会的公益课,摄影协会每月一期的摄影文化沙龙还有黄牛埔美术馆的美术馆之夜等活动,面向基层,面向青少年,面向所有喜欢文艺、热爱文艺的人民群众,这些活动在书香、雅乐及翰墨的清香中传递了温度,传承了文化。统计显示,一年来,各协会共开展文艺志愿服务超百场次,受益市民超万人次。
在黄江镇文联主席王辉看来,黄江有着深厚的文学艺术土壤,黄江作家协会、荔香诗社等文艺团体已具备一定影响力。为了推动黄江文艺事业发展,黄江未来将从三个方面发力:立足本土,持续办好传统文艺活动,扩大黄江文艺活动影响力;挖掘青年人才,重点加强文艺活动进校园活动,夯实文艺发展根基;打造文艺精品,围绕“骑乐黄江”等特色品牌,策划举办主题歌创作、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推动黄江文艺实现突围出圈。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黄江文艺工作成效如何?人民群众如何评价?成为了本土文艺工作者的必答题。
王辉表示,黄江文艺工作者需以“三心三力”践行使命: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在浮躁时代坚守文艺理想;俯得下身子,放得下架子,扎根基层汲取创作养分;出得了彩,破得了圈,以创新姿态打造文艺精品。黄江文艺人将以培育德艺双馨艺术家为己任,厚植文艺情怀,力争为全镇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黄江镇文艺事业的重要阵地,黄江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现辖黄江镇作家协会、黄江镇音乐协会、黄江镇书法美术协会等11个协会,会员规模突破千人。这些协会不仅吸引了本地文艺爱好者踊跃参与,其影响力更辐射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会员即便因工作生活原因离开黄江,仍心系这片文艺热土,持续用文艺作品记录和传播黄江的美好记忆,充分展现了黄江文艺事业的持久魅力和深远影响。
王辉呼吁,黄江文艺人将一如既往,坚守初心,立德树人,让每一份热爱都被看见,让每一次创作都有回响,让每一帧影像都光彩夺目,每一次舞动都魅力四射。无论是乡土诗人还是城市街头涂鸦者,只要心怀热忱,黄江便是您的舞台。
面对文艺人才储备不足、精品创作稀缺、区域影响力有待提升等现实挑战,黄江围绕“守初心、接地气、求突破”三大方向,全面布局2025年文艺发展战略,力求以高质量文化供给赋能城市转型升级。
“新的一年,我们将建设文艺公众号,文艺短视频,掌握流量密码,我们开设作家书房,揭秘莫言、余华等文艺大家的创作日常,探讨小说、诗歌如何映照现实,一同见证文学的力量。我们一起领略水墨丹青中的禅意;在光与影的旋律中,探寻数字艺术的虚拟宇宙,带您理解‘美’的无限可能,共同探索艺术的边界。想象一下,当音乐遇见园林、舞蹈碰撞科技,会发生什么?黄江将为您揭晓答案。”王辉对此回应道。
黄江文艺界以破除积弊为突破口,倡导团结协作的创作生态。文艺工作者将主动深入社区基层,虚心向社区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吸收养分,丰富黄江的文艺创作题材,让黄江文艺活动有活力,有魅力,有动力,让黄江文艺创作有烟火气,接地气,纳灵气。
肖隆东认为,黄江可主动对标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等先进典型经验,一方面,积极举办文学沙龙、创作讲座等活动,吸引更多的隐形写作者参与其中,挖掘和培养本地的文学人才。另一方面,打造具有黄江特色的文学品牌,以品牌为引领,提升黄江文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文学交流合作,学习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等成功经验,完善文学创作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文学创作氛围,吸引更多的文学资源汇聚黄江,让黄江的文学创作者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推动黄江文学事业蓬勃发展。
在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时代浪潮中,黄江正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创新求变的智慧,深耕本土文化打造文艺精品,拥抱数字转型浪潮,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推动文艺事业从“高原”迈向“高峰”。
沃土深耕育繁花,厚筑根基方致远。这座工业小镇文艺百花园的绚丽绽放,离不开本土文艺工作者的执着坚守与深耕细作。他们以笔为犁,在时代的土壤里播种希望;以梦为帆,在岁月的长河中破浪前行。当文学与艺术的种子深深扎根基层,历经时光淬炼,它们终将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为黄江留下一份无愧于时代、经得起检验的文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