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制造美学”,既是东莞探索“产业+城市+文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也是响应国家“工业文化塑造工程”的新美学表达,更是新质生产力的文明之花。三者相互贯通,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叙事。
一、“产·城·文·人”的四重奏
东莞作为中国制造业重镇, 近年来制造业占GDP比重持续稳定在50%以上。但是东莞长期面临“代工”标签与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产品同质化等挑战。“制造美学”带来了产业生态的蜕变、城市形象的蝶变、地方文化的嬗变。
制造美学不仅是对传统制造业的美学重塑,更是对东莞产业生态的全面革新。制造美学旨在制造业全流程中融入美学原则,通过系统性整合设计、工艺、生产等环节的审美要素,形成兼具功能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制造体系。通过美学设计、品牌塑造和文化输出,为产业升级提供新动能,推动六大产业(潮玩、纺织服装、家具等)美学化改造,使得产业美学化、艺术化、品牌化、高附加值化、智能化。
制造美学对城市形象的全面提升。历史发展规律显示:美,是城市发展下一个伟大IP。富强起来的东莞下一步是要以美雅来引领东莞发展的千年大计!制造美学使东莞城市优势制造业超越了单纯的功能属性,成为承载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复合体,成为汇聚美造、美景、美味、美玩、美游、美居、美具、美服、美家的“美都”,塑造“制造美学”城市IP,推动东莞从“世界工厂”向“美学策源地”跃升,打造“美雅东莞”。
制造美学折射出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多维进化轨迹。制造美学以东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为引领,积极推动生活与生产的双重审美化,串联融合东莞“七大文化”,提升“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等四张城市名片,打造“美化制造→城市IP→文化提升”文化提升进路。
以美强产,以产丰文,以文雅城,以城怡人!制造美学是新时代的一首“产·城·文·人”的恢弘交响曲。
二、国家工业形象的美学表达
东莞作为全国首批“区域产业名片”试点城市提出制造美学,是积极响应国家“工业文化塑造工程”的前瞻布局。制造美学通过美学赋能让工业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建设“制造强国”闯出了一条新路。
第一,制造美学重新定义了“中国制造”的内涵。在国家推进“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东莞首次系统提出“制造美学”理念,确立六大维度理论框架。这标志着东莞从被动代工转向主动构建工业文化话语体系。制造美学将美学从附属要素提升为产业升级核心动能,实现“制造产品”向“创造标准、话语、理念”的跨越,推动制造业从“功能输出”向“文化表达”转型,从狭义制造到了广义制造及智(知识、智识)造、美造、创造。这种制造诗学以美学为载体重新定义了“中国制造”,增强了中国工业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第二,制造美学创造了新工业文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敏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与艺术、诗歌的敌对关系,提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被异化的生产劳动使得物质生产与艺术审美的分离,生产的机械化、定型化、批量化、商品化,把劳动过程与审美快乐对立起来。制造美学超越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思维和逻辑,实现了美学与制造相统一,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实现了美造+智造+创造聚变,达到产品的经济、技术及艺术的和谐一致,创造了新工业文明。
第三,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方案。当前全球制造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东莞制造美学以崭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传统发展观念进行反思后提出新型生产观念和行为方式,打破了科学技术与人文之间的传统界限,提出需要以人文价值引领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提出了“审美溢价率”量化指标,测算显示美学要素对产品附加值的贡献度达38%-65%,通过美学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国际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转型, 指导和影响着社会生产经营行为,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东方美学解决方案”。
三、新质生产力的文明之花
制造美学不仅是对传统生产力的重塑,更是对新质生产力的独特的美学表达,是展现新质生产力的文明之花。
制造美学对新质生产力的美学重构。新质生产力正以革命的方式重塑人类文明形态。制造美学在此进程中显现出独特的建构力量,既打破工业时代工具理性主导的生产范式,又在数字文明的混沌中建立起新的审美坐标系。从纳米机器人自组织舞蹈到太空工厂的零重力制造,美学要素已从生产系统的装饰性存在演变为驱动创新的核心动能。华为“星光”量子芯片的拓扑结构设计,将芯片布线转化为量子力学波函数的三维可视化表达,在功能与形式间建立新的美学统一性。这些创新实践昭示着:未来的制造系统是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共生的美学有机体。
制造美学强化了新质生产力的人文价值。当新质生产力的指数级增长不断突破物理极限,一个根本性追问愈发清晰:技术狂飙是否正在掏空人类文明的本质内涵?制造美学的提出,恰是对此问题的深刻回应。这种美学范式并非简单地在产品表面涂抹艺术色彩,而是要在生产力革命中再一次强化人文价值,使技术创新始终指向人性的完善与升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应是生命价值与技术逻辑的辩证统一。故宫博物院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过程,将艺术生产转化为可交互的美学体验,为新质生产力的人文转向提供了范本。在量子比特与神经元突触的共振中,奏响人类文明的永恒乐章。
制造美学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学崛起。中国式现代化呼唤美学能够直接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制造美学突破西方技术美学的工具理性框架,在硅基载体上实现“器以载道”的当代表达。 “天宫”舱体对接机构的创新设计,既满足微重力环境下的毫米级精度要求,其运动轨迹又暗合敦煌飞天壁画中的流线韵律,在硅基世界中书写东方智慧的物质诗篇。制造美学是一门关于美、自由和创造性劳动的科学,是一门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条件下制造美学的应用还肩负着通过对社会总体审美文化的建设,来进行对全体人民的审美教育、审美陶冶,从而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完整及个性的发展。
当智能制造与文明传承在美学维度实现深度融合,中国式现代化正在书写一部经济、技术与人性的和解之书,这是五千年文明积淀对工业文明困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回答。
(作者系东莞市社科名家操奇党的理论创新研究工作室首席名家,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