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分类分级扎实推进劳模工匠助企行
东莞+ 2025-05-26 23:41:07

记者从东莞市总工会了解到,广东“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市总工会结合实际,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大力组建“1+N+32”劳模工匠服务队,积极组织各行各业劳模工匠进企业开展技术帮扶、技能培训、“师带徒”等活动,助力“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共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395场次,参与劳模工匠152人,职工参与人数近8000人次,服务企业262家,据不完全统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

突出东莞特色,组建“1+N+32”劳模工匠服务队

东莞行政架构特殊,是不带县的“直筒子市”,下辖32个镇街(园区)。在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中,市总工会结合实际,组建“1+N+32”劳模工匠服务队,包括1支科学家劳模服务队、若干支市级劳模工匠服务队和32支镇级劳模工匠服务队。

其中,科学家劳模服务队以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劳模为主体,深入科研型创新型企业开展助企行活动。

市级服务队结合东莞市产业实际按照不同行业类型,分别组建先进制造、智能电网、数字技术、乡村振兴等劳模工匠服务队,有针对性地为全市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上的帮助支持。

此外,每个镇街各组建一支劳模工匠服务队,结合实际主要在本镇街范围内开展助企行活动,以就近原则和“短平快”的方式快速将助企行活动全面铺开,有效提升了劳模工匠助企的效能,推动市镇两级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蓬勃开展。

全面摸底调查,实现“资源清单”与“需求清单”的双向对接

市总工会对全市在职劳模和相关工匠人才进行了摸底调查,分类整理劳模工匠技术“资源菜单”。同时由32个镇街(园区)总工会对辖区内的“专精特新”企业和已成立工会的中小微企业进行全覆盖调查,征集企业技术管理难题“需求清单”,建立企业需求问题库。

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将收集回来的劳模工匠技术“资源菜单”和企业技术管理难题“需求清单”进行精准匹配,每名劳模工匠与1到2家企业结对,到每家企业开展不少于2次技术和管理支持服务。

诺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范忠林,是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结合自身在铁路智能检测研发的专长,协助尼得科仪器(广东)有限公司量身定制智能化方案,解决针对0.05毫米伤损检测的技术难题,有效实现齿轮在生产过程中的伤损自动检测与分拣,预计每年能为企业节约成本近千万元。

“丁煜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丁煜带领其团队,深入到广东欧华电子有限公司,帮助企业攻克多个变压器及高低压开关柜在高负荷、高电压、高温等恶劣环境下的运行技术难题,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及企业竞争力;

广东省劳模、东莞市首席技师、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何剑炜,多次前往东莞市超越光学制品有限公司就如何进一步提高镜头组装一致性与稳定性、直行率和提高非球面镜片检测效率等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和工艺优化方案,显著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大幅降低成本,保证产品的一致性。

科技赋能产业,助力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近年来,东莞先后在两个大科学平台选树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党委委员、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负责人陈延伟等多位科学家劳模。

“助企行活动得到科学家劳模大力支持,为高质量建立劳模资源库提供了重要支撑。”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说。

经过前期调研,科学家劳模分别与东莞的科研创新型企业进行结对,如王恩哥劳模团队为中科晶益公司在高端铜材制备技术与装备研发方面提供技术帮扶,解决国家高端铜材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形成高端铜材制备技术及装备产业集群。

劳模汪卫华为晶熵科技公司研发的第三代半导体配套用高频电感磁性材料提供关键技术指导,为其产业化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及建议;劳模王生带领团队与广东正业科技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为该公司的电子元器件单粒子效应检测提供测试条件和平台。

劳模陈延伟先后15次到国科中子医疗科技公司开展助企行活动,深度助力企业研发,破解BNCT设备创新中的核心技术障碍,解决制造和安装过程中的困难,助推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同时为企业搭建桥梁,促成与东莞市人民医院等多方在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上的紧密合作,为企业引进4项高价值专利技术,估价超200万元。

东莞市总工会表示,将立足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劳模工匠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企业的需求清单,建立有效的匹配机制,实现精准帮扶,助力企业突破瓶颈,优化生产工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职工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创造能力。

同时,利用好科学家劳模与科研机构、研发型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企业解决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走深走实,助推东莞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文字:吴金华 图片:程永强 编辑:钟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