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光明小学 陆榆《丈量红色热土:重走东纵路,解码80年的精神传承》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5-26 15:44:05

八十年前,东江之畔燃起的抗日烽火,照亮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八十年后,我沿着东江纵队的足迹缓缓前行,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触摸信仰的温度,聆听精神的回响。

踏入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潮湿的青苔爬上斑驳的砖墙,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推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的木门,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悬在梁上,几张磨损的木桌拼凑成简陋的会议桌。墙上残留的手绘地图,密密麻麻的标记记录着无数次生死攸关的战略部署。恍惚间,我仿佛看见年轻的战士们围坐于此,煤油灯的微光映照着他们坚毅的脸庞,粗布军装下藏着的,是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赤子之心。

操场旧址上,“东江儿女”雕塑群以凝固的姿态定格了永恒的冲锋。青铜铸就的战士们持枪挺立,有的怒目圆睁望向远方,有的背着伤员疾步前行,衣角在风中猎猎作响。1940年秋,东江纵队前身挺进大岭山,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东江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堡垒。黄潭战斗中,战士们用落后的土枪土炮,硬是在日军的炮火下坚守阵地;面对“万人大扫荡”,他们以“敌进我进”的战术,像钉子般楔入敌人后方,在绝境中开辟出胜利之路。这些雕塑不仅是艺术的再现,更是一部镌刻在大地上的英雄史诗。

沿着交通站、粮食加工场的旧址前行,历史的细节在岁月的尘埃中愈发清晰。交通员们将情报藏在斗笠夹层、鞋底暗袋,在敌人的刺刀下穿梭如燕;粮食加工场里,村民们日夜舂米磨面,用最原始的工具为前线输送着生命的能量。在一处山坳的交通站遗址,我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颤巍巍地讲述:“我父亲当年把密信塞进竹筒,伪装成打水的村民,在日军眼皮子底下走了十几里山路。”这些散落在时光里的碎片,拼凑出一部由平凡人书写的伟大传奇。

站在革命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东江纵队的精神早已超越时空,融入民族的血脉。从脱贫

作者:东莞市光明小学 五年级 12班 陆榆;指导老师:张雅琴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