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探索建设工业文明与人文精神共振发展之路
党建网 2025-05-26 13:05:31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武一婷

近年来,广东省东莞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以文化强市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以人为核、以产立轴、以城造梦、以文铸魂”交融共生的新工业文明实践形态,通过全面注入文化力量,破解“产城人”融合发展困境,探索一条工业文明与人文精神共振的发展之路。

以文化赋能“人的现代化”,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文根基

根据东莞人口的基本特点、受教育水平及产业工人规模等实际情况,着眼解决“就业—居住—归属”链条断裂的“候鸟式”社会生态难题,东莞市坚持以人为核、以文化人,垒筑友善包容的人文环境和蓬勃向上的人文景象,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厚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创新城市人文叙事,以“凡人微光”照亮主体价值。东莞创新人文叙事,聚焦时代、歌颂平凡,精心打造文艺精品音乐剧《东莞东》,重温改革开放40余年来,2亿人从五湖四海到东莞追梦圆梦的人生际遇和情感记忆。面向全网开展“寻找2亿分之一”主题活动,举办“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以此致敬改革开放伟大时代及其奋斗者。推出“城市之光”传播项目,紧扣妇女节、劳动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以无人机编队表演、地标楼宇亮灯等多种形式向全市不同行业的建设者表达敬意,进一步凝聚敢闯敢拼、尊重劳动、追求成长的城市人文精神。

强化城市人文积淀,以“新质市民”共促新质产业。东莞以工业化驱动城市化,塑造与现代化超大城市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公民”“文明市民”。聚焦千万市民文明涵育,出台实施《东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常态化开展“两月一主题”宣传贯彻活动,推动法治规范转化为文化自觉。紧盯“企业”和“出租屋”两大非户籍常住人口集聚空间,广泛实施“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和“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做好广大城市外来人口的宣传教育、文明引导、文化滋养和生活关爱。设立“工程师日”“民营企业家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通过持续深入、本外兼顾的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活动,市民学习力和成长值全面提升,城市文明资源和文明环境进一步优化。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以“美好生活”构筑精神家园。针对特殊行政架构和人口结构,东莞扎实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创新打造博物馆联盟、美术馆联盟、剧院联盟文化矩阵,通过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品牌共建,实现全市文化资源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创新打造潮流文化场景,开展生态露营节、书香节等文化惠民活动,引进“最美书店”钟书阁、开心麻花剧场等文娱品牌空间,形成“文化+消费”融合生态圈。捕捉千行百业群体文化创作需求,打造“打工文学之家”“城里的阳光”等基层文化载体,扶持素人创作者成长,创作出一大批生动鲜活的“莞产”新大众文艺作品。

“东莞制造美学”课题研究成果发布会举行。

以文化驱动“产业升级”,激发人文经济交融共生

扎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产为轴、以文兴业,推动东莞市文化与制造业、服务业等经济业态深度融合,激发创造力、提升附加值、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以“制造美学”深挖产业新价值。在全国首提“制造美学”概念,首发《东莞制造美学城市IP研究报告》,系统整合设计、工艺、生产、产品、人文、理念六大美学维度,展现东莞制造业“从制造、到智造、到创造”的升维路径,打造“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产城IP,开启以文化手段提升制造软实力的系统探索。以“城市+产业+文化”,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品牌矩阵,聚焦家具、纺织服装、食品、文旅等消费端产业,形成以“东莞制造美学”为主品牌,“家具潮·东莞造”“时尚潮·东莞造”“美味生活·东莞造”等为子品牌的产业IP体系,并积极构建影视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全面推动产业美学觉醒,促进制造业价值逻辑的系统转型,实现理论创新向产业价值的有效转化。联动富有东莞特色的工业文学、工业艺术、工业旅游等资源,以可识别、可传播、形象化的方式,对外输出东莞制造美学故事,为中国制造提升审美价值和品牌影响发出“东莞声音”。

以潮玩经济打造产业新名片。出台《东莞市加快潮玩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体系,实施潮玩产业领航计划,推动东莞潮玩产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潮流文化中汲取人文养分,办好中国国际动漫博览会、策划举办国潮设计大赛、扎实推进潮玩中心项目建设,创新“潮玩+非遗”“潮玩+旅游”等融合发展新业态,努力实现从生产集聚到创意集聚、IP集聚、文化集聚转型升级。

以文旅融合点燃增长新引擎。召开“百千万工程”部署推进暨旅游发展大会,围绕“湾区潮流生活休闲集聚地”新定位,打造“一圈三区三带”新布局。重点推进名冠·绿洲主题乐园等标杆项目,加快东莞记忆等特色项目建设,全面完善文旅基础设施。打造“湾区周末IN东莞文旅品牌,配好做强“吃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促进酒店住宿业转型升级,打造烧鹅、荔枝等莞邑名产美食IP丰富多元文化旅游消费业态。推动镇街特色文旅活动多点开花,引导制造企业打造集科学、技术、文化为一体的行业特色博物馆、美术馆,使“乡村文旅”“制造记忆”成为城市文旅新名片。

“潮玩+城市”的融合让潮流气息弥漫整个东莞。

以文化重塑“城市品质”,打造和谐共生城市样态

作为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的东莞,曾经创造了产业发展奇迹,如今却面临工业景观与城市文脉割裂、设施陈旧、服务配套不优等问题。为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和能级跃迁,东莞市坚持以城造梦、以文润城,逐步形成充盈着浓郁地方特点“人文味”的城市样态。

赓续城市历史文脉。以千年莞邑文化为根基,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重点打造虎门炮台旧址公园、石龙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大项目,串联历史、工业、旅游资源,引导广大市民在城市文明记忆中感受时代脉动和家国情怀。着力保护明代南海卫城墙遗址并开展考古挖掘,创下近年来广东省单次考古规模之最,实证东莞作为明代军事海防体系“粤海第一门户”“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成为岭南地区城市考古的重要收获。开展莞邑乡村文脉梳理,提炼东莞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的“融生善治共同体”模式。“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人文承托,为东莞迈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增添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底气。

焕新城市文化格局。立足人文经济新赛道,强化城市文化要素供给力是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要前提。出台文化强市“1+8”政策体系,全方位推进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品牌升级,“十大文体设施”“十大文化品牌”“411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城市文化支撑力全面提升。打造“一镇一品”文化品牌,统筹构建百花齐放、连片带动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城乡之间涌动着日益澎湃的文化势能。

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紧盯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四张城市名片,充分依托权威平台、头部机构、爆款产品、话题营销,推动东莞城市形象“出圈出彩”。推出《什么是真正的东莞》视频图文、《2亿人,一座城》等重磅报道,诠释“人产城文”四维共生的新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借势《哪吒2》、世界杯等新闻热点,引爆全市文旅消费,实现“活动火、经济火、城市也火”的三赢效果。

新时代新征程,东莞市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自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以文化为纽带,持续深化“人产城文融合发展,绘就个人向上、产业向新、城市向善、文明向前的美好图景,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让每一位奋斗者都能在东莞找到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东莞成为人才近悦远来的梦想之城、产业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文化繁荣共生的魅力之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