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近,莞邑大地,龙舟竞渡,粽香四溢,浸润在浓郁的节日氛围里。“扒龙舟、吃龙船饭、吃粽子”,众多与端午节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如龙舟制作技艺、赛龙舟、舞木龙、端午游木龙、中堂龙舟景、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庾家粽制作技艺、林旁粽制作技艺等,会在此时大放异彩,彰显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非凡匠心与精神传承。
从龙舟到粽子,从“扒龙舟”到“游木龙”,非遗里的莞邑端午,是匠心的坚守,是龙舟精神的激荡,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当老匠人给龙舟涂上最后一道清漆,当桡手们奋勇争先的汗水滴入东江,当粽叶包裹的秘密被层层解开,大家会发现,匠心从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龙舟精神正化作奔涌不息的浪花,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乘风破浪。

赛龙舟
不止于力量与速度的较量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东莞是著名的“龙舟之乡”,自古就有赛龙舟的传统。明末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中记载:“广中(珠江三角洲)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从农历五月初一到最后一天),乡乡有之。”

东莞人赛龙舟,不是一两天,而是一个月,故称“龙舟月”。龙舟月的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东莞就开始为期一个月的龙舟竞渡,东莞水乡片及东江沿岸各镇(街),根据当地潮汐大小,定出各自龙舟景观的日子。设标的称竞渡,即比赛;不设标的叫趁景。陈伯陶版《东莞县志》记载:“五月朔(初一),饮菖蒲雄黄酒,以辟不祥。食角黍,为龙舟竞渡。至五日,会者益众。以节物荐于家祠。”“自朔至望,竞渡最盛,龙舟长至十余丈。中为锦亭,画船云集,首尾相衔,乘潮下上……”赛龙舟现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龙舟月里,东莞男女老少,全家参与,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吃龙舟饼、食龙船饭、唱龙舟歌,“龙舟”含量拉满。
赛龙舟之于东莞人而言,不仅是力量与速度的较量,更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弘扬。当赛龙舟的号角响起,鼓声雷动,桡手们齐声呐喊,整齐划一地挥桨破水。飞溅的浪花中,他们目光如炬,身姿矫健,在水面上劈波斩浪,生动诠释“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力争上游、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这种精神,代代相承,早已融入东莞人的血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东莞人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

东莞人对龙舟的热情,既体现在水里,又体现在旱地,舞木龙(厚街)、端午游木龙(常平)两项民俗充分说明这一点,现均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舞木龙,又叫旱地舞龙舟,是厚街镇桥头村世代相传、特有的民俗。每年端午节入夜时分,桥头村村民齐聚于藏木龙之地举行简单的祭请龙舟仪式,随后由锣鼓队引路,巡游全村。活动以一青壮年双手举起木龙头,两边队员举着刚砍来的青树枝,汇成龙身龙尾,模仿扒龙舟,喊着“嘿哟、嘿哟”的节奏前进。舞木龙的队伍可长可短,视参加的人数而定,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凡参加者均举树枝。两队相遇,尽皆高呼,仿如龙舟竞渡,热闹非凡,甚是壮观。
端午游木龙则是常平镇横江厦村世代相传、特有的民俗,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七、初八举行,巡游工作主要由村里的“神手”(本村当年结婚的男子担任)负责。五月初六,担任巡游的12个“神手”,“请”出一公一母两条木龙到村里的祠堂安放。初七这一天,六个壮汉分三人一组,两人抬龙头,一人舞龙尾,各抬着一条木龙,顺时针沿着村边大路,绕着村子巡游一圈。回到祠堂前,两龙必有“趣斗”,是巡游的压轴戏。次日,按之前的巡游路线逆向巡游一圈。然后,木龙归位存放,一年一度的旱木龙巡游到此结束。
这个端午假期,望牛墩、东坑、厚街、石碣等镇街会举办“游龙趁景”活动,厚街镇桥头村、常平镇横江厦村也会举行相关巡游活动,有兴趣的市民游客可以前往参与,体验不一样的龙舟文化。

造龙船
蕴藏精益求精的匠心密码
东莞作为远近闻名的“龙舟之乡”,不仅赛龙舟的历史悠久,古老的龙舟制作技艺也在这里传承了数百年。东莞的龙舟制作,尤以中堂为胜,素有“好龙舟,中堂造”之美誉,中堂龙舟制作技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中堂地处东江下游,河涌交错,是典型的水乡。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乡特点,给龙舟竞渡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也为龙舟制作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和人文基础。
中堂制作的龙舟基本特色为“大头龙”,即龙舟的前端安装大龙头,高高翘起,气宇轩昂。龙舟整体造型方面,偏细长,形似柳叶,船长28.5米,共有28排座,可乘划手56人,全船连挑头、锣鼓手、掌舵共60人或61人。龙舟制作的工艺流程为:选底骨(龙骨)——起底——起水——打水平——转水——做大旁——做横挡——做坐板——安龙肠——加固中肠——上桐油灰——刨光——涂清漆——制作安装龙头——安装尾舵。一条龙舟制作时间为6-7天。龙舟制作完成以后,需选定“好日”和“时辰”,完成龙舟下水仪式。
中堂制作的龙舟,用料上乘,尺寸准确,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结实、威武、流畅,备受喜爱。龙舟制作技艺,不仅承载着东莞人对赛龙舟的热爱与执着,更藏着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的匠心密码。从龙骨搭建到船身打磨,再到涂油涂漆,每一道工序都倾注匠人们的心血和智慧,他们精雕细琢,只为打造出颜值与速度兼具的竞渡“利器”。
“择一事,终一生。”今年晋升龙舟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冯沛朝就是其中之一。出身于中堂造船世家的他,自小跟随爷爷冯桃和父亲冯怀女下乡造舟艇,继承了父亲及家族世代造船的经验技艺,技术娴熟,制作的龙舟所获大小奖项不计其数,远销全国。

身为龙舟重镇,中堂的龙舟民俗活动很早就流行,东莞举办的龙舟活动,凡上档次、有规模的,均有中堂龙舟参与。清咸丰元年(1851年)中堂出大标,鹤田村夺冠,有人成诗并流传至今:“中堂出标是元年,果真扒出是真贤。到处龙舟来趁景,第一飞龙是鹤田”。中堂龙舟景,现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中堂镇每年的龙舟文化活动始于农历五月初,收“景”于月底。中堂龙舟有“五多”:龙舟景多、龙舟数量多、龙舟制作工场多、龙舟队多、龙舟队取得的成绩多。
眼下,中堂镇各大龙舟制造厂一片繁忙,一条条龙舟将从这里“划”向大江南北,在龙舟鼓声里续写新篇。

包粽子
“小粽子”包出“大产业”
粽子是中国传统节庆美食之一,端午食粽,不可或缺。每到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会飘出粽子的清香。美味的粽子,不仅承载着舌尖上的端午记忆,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东莞,粽子制作技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其中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庾家粽制作技艺,现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林旁粽制作技艺,现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粽是道滘好。”道滘裹蒸粽,分为咸粽和灰粽,是东莞最负盛名的品种,2024年更入选首批广东省地理标志培育产品。其中,咸粽用晚造糯米为主料,选用上等咸蛋黄、湘莲、五花腩肉作馅,加上蒜蓉、沙姜、五香粉等调味品混合配制;再用专用的粽叶包裹,用正宗的东莞水草捆扎。裹粽的技术较高,粽子必须裹得密不透风,里面的米不能漏出来,煮浸的水也不能渗进去。灰粽,是碱水粽的统称,以前农村是用禾秆草灰浸水后隔灰,作碱水用,故称灰粽。做法是纯用糯米,不加馅及味,吃时切开沾上糖浆调味。
如今,道滘已将“小粽子”做成“大产业”,形成涵盖多家食品工厂、50余家小作坊的粽子特色产业群,年销量超2000万条,成为带动居民增收的重要引擎。在生产旺季,熟练女工月均收入普遍破万元,单日最高可包制1000条粽子,用双手编织出“粽”香致富路。
近年来,道滘镇积极推动“美食+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2023年落成的道滘裹蒸粽文化馆,以原汁原味的展陈,成为岭南水乡文化新地标。持续举办的道滘粽子文化消费节,成功打响“粽是道滘好”,带动粽子产业从“节日限定”转向“日常消费”。

万江的庾家粽历史悠久,据《酉阳杂俎》记载:唐代长安的庾家粽子,白莹如玉,就连唐明皇都赞不绝口。庾家粽咸粽味道浓郁,馅料丰富,切开时色香味俱全,卖相极佳,吃起来香软可口。
虎门的林旁粽,因取材“林旁叶”得名,别致的造型令其在粽子界独树一帜。林旁叶纤长柔韧,背棱和两侧长满粗硬的刺。做林旁粽,要先将叶子取下,削去刺,再分削细条、洗净;编好造型后,将糯米、红豆、眉豆、花生、沙姜等泡发好的材料混合油盐以及五香粉搅拌均匀作为馅料,填入预留的“小口”,最后封口完成。传统的林旁粽有菜篮、鱼篓、虾迳、枕头、神靴、凉鞋、笔架、狗头等8种形态,寓意各不相同,均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道滘裹蒸粽、庾家粽、林旁粽,这些指尖上的非遗,让端午的味道在东莞人的舌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