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2025年麦洲岛论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主题论坛在东莞举行。全市宣传、政法、公安、教育、卫健、民政等领域的逾150名代表踊跃报名,全场座无虚席,过道加座仍难满足需求,部分观众已被“挤”到后门口。
此次主题论坛聚焦文化资源与心理科学跨界融合的创新探索,以“艺术疗愈赋能社会治理”为主线,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方式,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营造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为“双万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层心灵动能。
现场出现两大高光时刻:主讲嘉宾两次“抢麦”,主动申请延长发言时间,原定议程被迫超时40分钟。散场时与会者仍旧沉醉其中,更有参会者直言“这场思想盛宴值得用周末加班时间来交换”。
这个论坛有何吸引之处?
精神美学:构筑心灵港湾
随着人们对情感世界的关注加深,艺术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展现出其独特的疗愈功能。如今,艺术疗愈正以其自由、开放的表达方式,帮助人们舒缓情绪、缓解压力,同时为文化传承和社会融合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在为期三天的2025年麦洲岛论坛(第三届东莞市精神卫生高峰论坛)里,主办方特别设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场,通过跨界对话与实践展示,为基层干部队伍的心理服务能力提升注入新动能。论坛不仅汇聚了传媒、心理、文化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还联动东莞不同领域的实践者,共同探索艺术疗愈与文化浸润在营造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中的深层价值。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毛东波表示,目前,东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形成了全市“一盘棋”工作格局,今年继续推动社会心理服务的发展与创新,卫健、文旅、教育等部门联合开展心理疗愈项目,探索文化资源与心理科学的跨界融合,创造具有东莞特色的精神美学和疗愈品牌。
在此次专题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主任宋素丽以《纪录片美育(疗愈)》为主题,围绕美育、教育、艺术、心理学的融合,通过纪录片这一独特视角探讨社会情感的培养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带领观众体验了影像疗愈的独特魅力。“纪录片因真实性和重塑审美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宋素丽强调,通过纪录片的鉴赏和创作,可以训练和提升个人心理疗愈能力,培养审美,提升健康素养,“文化与艺术在传承和影响后代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艺术治疗是一种借助艺术手段和创作的过程促进心理健康的治疗方法。”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心理学教授邱鸿钟围绕《艺术评估与绘画治疗》主题,从艺术心理治疗的原理、现状和融合性开始,通过大量的案例讲解,阐述了艺术疗愈的模型实施和创新性转换,特别是跟中国传统文化的连接,说明了艺术表达的哲学动因和实施意义。对艺术的理解和心理学领域的融合性探讨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共鸣。
华夏时报社副社长闫洪丰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为主题,强调文化文明主要通过教育来传承,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心理服务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建设之间相互赋能,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心理服务相结合,运用好心理工作、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倡导从贡献社会中找到人生意义感与使命感。
跨界融合:探索本土路径
作为岭南古邑、文化名城,如何通过文化与心理治疗合力,推动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成为东莞的新潮流、新课题。在交流分享、碰撞智慧的过程中,一些经验做法值得借鉴探讨。
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潘海恩介绍,该院是东莞唯一一所公立精神专科医院,近年来将艺术融入心理疗愈,创新“党建+音乐”的钢琴音乐处方,并探索音乐会、绘画治疗、月饼文化、麻将文化、龙舟体验等文化体验,让艺术成为触手可及的心灵疗愈良方。
“美不仅是艺术,也是人们治愈心灵最好的良药。”东莞岭南画院(岭南美术馆)馆长谢钧认为,艺术疗愈美术馆大有可为,比如,通过拼贴画、丙烯画、创意沙盘画等艺术形式,走进校园、企业,为人们提供发泄情绪和表达自我的工具。
可园博物馆副馆长秦文萍说,可园博物馆是东莞重要的文化IP,在心理疗愈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未来,将积极探索可园实景角色扮演的数字化剧本游,强化游客体验,认识可园,了解岭南文化,获得心灵的力量。
“校园的围墙是一个边界,围墙的内外都是一个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东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教师吕广健表示,希望利用原生艺术和文化活动等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之外,还能通过游戏等虚拟世界的媒介为孩子传递正能量,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邱鸿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被应用于心理治疗日渐得到社会接纳和认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现代化的,更要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东莞本地文化特色,比如将其纳入教育教学,充分发挥艺术馆等场馆的教育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全发展。
宋素丽强调,博物馆作为社会记忆的载体,要在数字化和解说上进一步改进,重塑文化疗愈体系,让人民更易于开启文化疗愈旅程。
共建共享:激发向上向善力量
台上,嘉宾干货满满,分享内容真诚、丰富、有趣、有料;台下,观众聚精会神,认真聆听、记录,极力“吃干榨尽”。记者观察到,整个过程中,现场观众频频不约而同地举起手机拍照、录像,生怕漏掉知识点,每到精彩处,更是自发地鼓掌。
值得一提的是,分享过程中,邱鸿钟和宋素丽两位专家两次“抢麦”,主动申请延长发言时间。原本计划17点30分结束的论坛,到18点10分才结束。然而,直到散场,大家还意犹未尽,更有参会者直言“这场思想盛宴值得用周末加班时间来交换”。
“收获满满,回去还得慢慢消化!”茶山镇宣教文体旅办副主任黎济佳表示,这些新理念、新视角、新实践,令自己深受启发。接下来,将充分挖掘茶山镇的优秀传统文化,如结合茶园游会、茶山绸衣灯公、茶山公仔等非遗项目,通过文化体验,借文化之力滋养心灵,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心理服务工作中焕发新活力。
“太多干货了,启发了我对工作的很多有益的思考。”论坛结束,东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防护项目副主管郭辉杏的手机里多了100多张照片,以便后续继续学习、利用。她说,教育是播种机,社会心理服务是土壤,应构建“全人发展”的课程体系,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来设计艺术疗愈活动,以文化滋养、以艺术赋能,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助力东莞建设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
作为本次论坛的发起和主持人,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社会心理服务办公室主任李永胜十分感动,她说:“分享的内容含金量很足,精准指导性很强,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只争朝夕,精气神和学习的动力很足,让我看到了东莞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奋发向上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