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新光芒:海关退休干部在东莞守护“中华第一灯”
东莞+ 2025-05-23 12:39:53

在岭南文化重镇东莞,一盏凝结千年智慧的千角灯静静诉说着文明传承的传奇。这盏起源于宋代的“中华第一灯”,以千盏小灯攒聚成庞大灯组,千角攒星的造型暗含《周易》数理玄机,每一道竹篾弯曲都承载着古代工匠的几何智慧,每一片刺绣灯面都绣满了吉祥寓意的文化密码。

然而,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曾因历史变迁濒临失传。2004年,东莞启动的“文化抢救工程”成为关键转折点:老艺人重执竹刀复兴古法工艺,在2005年沈阳灯会上千角灯以“千角千灯”的震撼形制斩获“山花奖金奖”,2006年正式跻身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6年成立的传习所构建起系统性传承体系,让这门指尖上的艺术重新焕发生机。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安装千角灯(第一排右二为李玉茹,第二排右一为郑洁波)

在传承人群体中,两位海关退休干部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李玉茹与郑洁波2016年拜入国家级传承人张树祺门下,开启了“跨界学艺”的不凡历程。这些曾守护国门的“蓝衣卫士”,如今在竹篾与绣线间开启了新的守护使命。

初学时,她们面对数千根竹篾组成的复杂架构一度手足无措,手指被锋利竹篾划破是家常便饭。为了掌握“多面体骨架扎制”这一核心技艺,两位学员在数百个日夜中反复校准竹篾弧度,单是十六边形底架的误差控制就经历了7个昼夜的攻坚,最终将0.1厘米的精度标准转化为稳固的灯体根基。

灯面装饰环节更见真章:刺绣牡丹需360针才能勾勒出一朵完整花瓣,剪纸云纹要求0.2毫米的刀工精度。她们保存着早期“失败作品”——那些断裂的竹篾、歪斜的绣线,成为如今教学时最生动的教材。“每一道拆线都是向完美靠近的阶梯。”李玉茹的这句话成为传习所的教学金句。

▲李玉茹在讲解手工灯制作方法

▲郑洁波讲解手工灯制作方法

▲千角灯

退休不褪色的她们,如今成为传习所的“明星导师”。在2024年秦淮灯会上,她们参与制作的千角灯以“数学与美学的完美融合”惊艳全国:灯体由200多个几何模块精密拼接,8条灯柱暗含八卦方位,16面灯体对应四时八节,24条灯带象征二十四节气,整套灯组宛如立体的《周髀算经》图谱。

面对新时代传承课题,两位守灯人正谋划着“数字护灯”计划:运用3D扫描技术建立千角灯工艺数据库,通过VR建模还原从破竹到成灯的286道工序。“当年轻人戴上VR眼镜,就能看到每一根竹篾如何弯曲成历史的弧度”,郑洁波的设想正在变为现实。

从海关到传习所,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守护的初心。正如她们所说:“曾经我们用忠诚守护国门,如今我们以匠心传承文脉。”当千角灯的万盏灯火再次照亮夜空,映照的不仅是传统工艺的璀璨,更是新时代非遗传承者的精神之光——那是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望,更是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的使命担当。

文字:曹丽娟 图片:曹丽娟 编辑:钟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