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拖欠我们很久了,必须快点还钱!”“现在公司处境不好过,但我们一直在努力。能不能让我们喘口气,分期付款!”38宗案件,700万元,关系到同一家企业、同一个诉求。
这是由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大岭山法庭审理的一批买卖合同纠纷案。某精密模具公司因拖欠货款,被多家供应商接连起诉,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但若简单一判了之,不仅公司可能很快就会倒闭,供应商也不一定能快速拿到欠款,引发“双输”的局面。那么,究竟该如何破局?
公司遭遇连环起诉,生产经营陷入停摆
2024年至今年4月,某精密模具公司陆续被38家供应商起诉至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要求支付购买设备的货款共计700万元。大岭山法庭法官熊丹承办了该批纠纷中的大部分案件。
经了解,为扩大生产规模,模具公司前期购置了一批新设备,原本计划“大干一场”。然而,市场行情的快速变化,导致公司订单锐减、回款困难,资金周转困难,无法及时向诸多供应商付款。
虽然通过努力调整,模具公司的经营状态已趋于正常,但仍然无法一次性支付如此巨额的货款。
“法官,我们很想调解,能不能帮我们再缓一缓!”模具公司代表李某向熊丹恳切地说道。
因为案件并非批量一次性起诉,而是陆续起诉,案件被分到了不同法官的手上处理。
承办法官们研究交流后认为,案件情况简单、法律关系明确,虽然直接判决是最“省事”的,但传统的“判决——强制执行”路径或将引发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供应链断裂等连锁反应,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秉持助企纾困解难、服务发展大局的理念,法官们召开会议,在全面评估模具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还款能力后,决定支持公司提出的分期付款方案,并迅速开展调解工作。
巧妙发挥示范效应,实现多方利益平衡
针对案件牵涉较多企业主体的情况,大岭山法庭采用“示范调解+个案协商”相结合的模式:选取典型案例先行调解形成示范效应,再对调解信心不足的供应商组织双方单独协商,根据欠款的金额、原告的资金压力、被告的经营收入情况等因素,量身定做相关的分期付款方案。
“在最先调解成功的案件中,模具公司都有按时足额付款,可见其是讲信用、诚心想解决问题的。”熊丹介绍道,“同时,调解也需要充分平衡各方利益,既缓和模具公司的生存压力,也保障供应商们的正常经营效益。”
“我们不同意调解!”在庭前调解一宗涉诉金额较大的案件时,某供应商代表许某听到法院组织调解,抵触情绪十分强烈。
见状,熊丹决定先开庭查明事实。眼见案件的基本事实已定,模具公司代表李某也真诚地陈述了现实情况,许某的态度慢慢有所缓和。
“法官,对方被多家企业起诉,如果按照他们给出的方案,回款周期太长了,我们害怕发生变故。”许某道出了内心的顾虑。
“可我们还要顾及其他案件的还款金额,目前的方案我们认为是比较合理的。”李某一时也不愿意调整。
案件调解陷入了困局,双方当天协调未果。但熊丹没有放弃,继续通过电话与双方沟通。
针对还款金额及期数问题,熊丹来回在两边周旋,向双方剖析诉讼风险:“如果直接判了,判决结果可能成为压垮模具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货款更难追回,两家企业都会陷入困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次次的耐心沟通,李某先行作出了让步,同意提高每期的还款金额,缩短还款周期。许某看到了对方的诚意,也同意在货款上给予一定的减免。
“那天调解了很长时间,挂断电话我一摸,话筒是烫的,脸也是烫的,但心里很开心。”熊丹感慨道。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企业焕发生机
案件的调解工作还在陆续进行中。法官们向供应商们耐心阐明“竭泽而渔”的危害,引导各方理性权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
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其中的35宗案件调解成功,达成了分期履行协议,调解成功率达92%,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23天。
“感谢法院给了我们喘息之机,目前公司已经回到正轨,订单量上升,我们有信心还清所有欠款!”近日,在法官进行电话回访时,李某激动而欣慰地表示。
据悉,安徽省有关招商单位组织团队赴东莞等地开展产业链招商计划,并于近期来到模具公司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企业情况,并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模具公司的发展即将迎来新机遇。
听闻这个好消息,熊丹不禁看向了办公室柜子里涉及模具公司的那批案件卷宗。每本卷宗都不厚,调解书也只有薄薄几页纸,却承载着企业重获新生的力量。
该批案件的成功化解,是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2024年以来,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调解涉企案件1.3万余件,诉讼标的金额达46亿元,深入行业协会、企业开展座谈交流及法治讲座17场,实施拓空间、暖企护企等专项执行行动,帮助6669家企业回笼资金16.5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