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的颠覆力量,往往可追溯至青少年乃至童年时期。
从爱迪生在车库捣鼓发明的童年尝试,到马斯克少年时代对科技的痴迷探索,历史无数次证明:科学启蒙的火种一旦在幼年点燃,便能迸发出改变世界的磅礴能量。
5月17日,寻梦远方教育基金会颁奖典礼在东莞XbotPark机器人基地举行,基金会向远方科创梦想班全体学员授予了学习奖励,这既是对学员们阶段性学习成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其科创探索之路的有力激励。在人工智能重塑全球格局的今天,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早已超越口号,成为应对时代挑战、培育未来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童年启蒙
打开创新思维的第一扇窗
当前,我国正加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然而科学教育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推动全球教育模式迎来结构性重构。今年年初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教育变革的助力作用。
XbotPark机器人基地创始人、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此前曾直言:“创新的源头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启蒙。”孩童时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恰似未经雕琢的璞玉,若能以科学教育加以引导,便能成长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

为此,他特别提出了“科创珠峰计划”,目标是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创思维、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从而带领他们开启创业之路。

在松湖畔的科创教育课堂上,这样的启蒙实践正悄然发生。全童科教创始人秦志强师承李泽湘教授,传承“硬科技+创业教育”基因,以20余项发明专利与STEM课程体系为依托,将AI因材施教的特性融入教学。其主持编写的10多本机器人教学方面教材在全国高校教学中广泛使用。
他认为,教育的底层逻辑已经从知识传递走向认知赋能。“过去10年,AI技术经历了从基础识别智能到认知智能的重大突破,随着大模型逐步掌握人类语言理解能力,教育的本质正迎来全新定义。”
阶梯式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
在传统教育语境中,拔尖创新人才常被简单等同于“智力超常”“成绩优异”的学生,不少人也多依赖单一的成绩标准评估创新潜力,导致教育容易陷入“重知识、轻实践”的怪圈。

在秦志强看来,学习本质上是“用数理语言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体系”。
“以课程中的‘花瓶设计’项目为例,学生首先需要运用立体几何原理构思花瓶的空间结构,在实践中理解立体几何与工程设计的关联,这正是数理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他进一步阐释道,“当设计完成后,学生需要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创作逻辑、用严谨的逻辑论证技术方案,甚至通过公众演讲或产品文案推广创意,这个环节不仅考验语文表达能力,更要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具有说服力的‘思维链条’,本质上是跨学科能力的综合演练。”
而贯穿项目始终的“追问机制”,如“设计灵感如何转化为可落地的方案?”“怎样用数据证明设计的合理性?”则引导学生以工程师的思维范式拆解问题,将单一学科知识编织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网络”。
基于这一教育哲学,他主导设计的阶梯式课程体系层层递进:在启蒙阶段,以自然探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趣味认知为起点,通过观察实验激发好奇心;在基础阶段,引入图形编程、3D设计与打印课程,培养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进阶阶段,开设C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带领学生深入计算机原理与操作系统编程,随之衔接大学科研与产业实践。
这套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让数理教育从“试卷上的符号游戏”回归“解决问题的底层工具”,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学生运用课堂学习到的3D打印技术为母亲制作玫瑰,这份亲手触摸科学的温度,正是科学教育早期启蒙的独特价值。
“科学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让孩子学会用‘工程师的眼睛’观察世界。”秦志强说,“当数理化不再是试卷上的符号,而成为创造美好事物的工具,学习才真正拥有了生命力。”
从硬科技孵化到科学教育的生态深耕
以往,在高校和产业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也被称为“死亡谷”,为帮助有想法的学生跨越这道坎,XbotPark机器人基地应运而生。
2014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联合高秉强、甘洁两位教授创立该基地,与普通创新孵化器不同,这里100%聚焦硬科技领域。从基地走出了超过70家硬科技公司,被孵团队存活率高达80%以上,头部公司估值累计已达800亿元。
在硬科技孵化蓬勃发展的同时,东莞这座“智造之城”和创新热土,也在科学教育领域积极探索。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目标定位,东莞连续两年把科学教育列入“十件民生实事”,努力把科技创新的种子种到孩子们心中。2023年,东莞制定《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条”重点措施,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上下贯通、内外融通、部门联通、人人参与”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新格局。
秦志强将全童科教设立于XbotPark机器人基地,正是希望借助这里浓厚的科创生态,让教育回归“解决真实问题”的本质——聚焦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科学思维的系统培养。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行走的课堂”正让科学教育走出教室。遍布城市的科普场馆,以多元主题为载体,将知识融入生活;去年东莞城市科学节,举办近百场活动,带动全市科普阵地、科技社团、基层组织发力,促进全市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即将启动的2025暑假松山湖机器人科创集训营(共6期,每期1周),更以“科技创新大赛-科创作品制作”“AI未来卓越工程师先导集训营”等实战项目,让学生在高强度协作中体验“从创意到落地”的完整流程,实现科创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双向提升。
面对AI时代的挑战,秦志强指出,教育的目标不是教人躲避技术的“替代”,而是让人成为技术的主人。“当每个孩子都能用AI工具研究家乡的河流、星空时,我们创新的‘毛细血管’就打通了。”(本项目为东莞市科普专项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