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辅宇,网名“农夫”。这个网民和他的工作有很大的关系,他是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的教师。
之所以取网名叫“农夫”,是因为相信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以此激励自己。

学生们很喜欢这位谦和平易又知识丰富的老师,胆子大,蛇鼠虫蚁都不怕,和他们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
谢辅宇所在的学校就是广州城区高中生学农的地方,他的大部分课程是跟孩子们一起在田间地头开展农耕劳动。他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他本身就非常喜欢动手实践,喜欢户外活动。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劳动课程能带给学生一定的劳动体验,培养他们基本的劳动技能,同时也是学生学科知识,如生物、化学、地理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劳动技术是学校教育非常必要的补充。”他说。
劳动技术学校的老师除了必须具备带领学生完成一定的生产劳动任务的能力以外,还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如最普通的除草课程,老师们需要用跨学科的知识去解释:为什么农作物需要除草?除草的方法有哪些?田里没有杂草可否?农田里的外来入侵植物会造成什么后果……这些田间地头的知识让孩子们觉得耳目一新。
在这个过程中,谢辅宇老师发现很多孩子对于自然界非常有兴趣,常会提出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也使得学动物学出身、爱好博物学的他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开始对孩子们讲解身边的动植物。“用博物的思维,和学生一起探究大自然。”
广州的孩子高中三年有三件事会令他们终生难忘:军训、学农、高考。分别发生在高一高二高三。高二学农的一周应该是孩子们最放松、最自然的状态。目前,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已经为广州高中学生提供劳动教育超过40年,现在每年有50所高中,超两万人来该校学农。
看着学生们在田间地头认真劳动,在大自然里雀跃欢呼,他认为家长应该多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爬山、溯溪,划船、观鸟……只有更精彩的活动才能让孩子摆脱手机的诱惑。“我们也发现一个现象:如果家长不陪着孩子在童年时期去大自然中玩耍,参加自然观察活动,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就不会愿意和家长一起参加这些活动。”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在观鸟时通常会带上孩子,他们也因此比同龄的孩子积累了更多的户外经验。
因为喜欢亲近自然,常常在公园和郊野考察,记录了很多有趣的自然故事,原本只是随手记录的,但当他将这些自然故事按照一个回归年进行排序时,发现其实有周而复始的规律的。2015年,他开始留意传统二十四节气与广州物候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记录广州的自然规律。多年来,他积累了数万字的生态笔记,拍摄了近万张生态图片。
来广州这么多年,常年做自然观察的他明显感受到空气质量好了很多,珠江水质转好,出现了白鹭在河涌、江边觅食的场景,说明整个珠江河流生态系统变好了。广州城区的各大公园更开放、更美了,更注重审美、休闲、生态功能,也更注重环境教育,随处可见环境教育自然教育的展示牌。有了更多的沉浸式体验自然的设施,例如云道、生态徒步线路。
“广州是一个很大的城市,而且生境复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从海拔为0的滩涂湿地到海拔1200米的草甸,之间分布着丘陵山地、溪流沟谷、江河湖海。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广州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谢辅宇说。
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2023年,谢辅宇的第一本书《广州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出版。随后获得了不少全国、广东省、广州市的奖项。在《2024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报告》里,《广州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上榜成为借阅率最高的科普图书之一。围绕这本书,谢辅宇在各大图书馆、科普场馆、中小学校开展了近50场的公益科普讲座。近几年他也一直在努力,通过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摄影展等,传播广州的自然知识,让公众了解广州的物种、气候、生态多样性。
只有了解才能热爱,只有热爱才能持久。而这种热爱洋溢出来,如同和学生们一起农作时的笑容一般,感染了更多的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珺
海报设计/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