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东莞新大众文艺创作案例特别好!继中宣部、文艺报社之后,人民日报社也来莞调研
东莞+ 2025-05-18 22:00:08

5月14日-16日,由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刘琼率队的调研组专程赴莞,通过现场采访、实地调研、座谈研讨等形式,深入了解东莞新大众文艺实践。这是今年继中国作协机关报《文艺报》来莞开展“东莞写作群”现象专题调研,中宣部文艺局专程赴东莞调研新大众文艺实践后,又一次权威部门关注、调研东莞新大众文艺实践。

5月15日,人民日报社调研组在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召开东莞市新大众文艺工作座谈会,围绕新大众文艺的内涵、特点与意义,大众文艺的历史脉络与最新发展,媒介变革对文化生活、文艺形态的塑造,新大众文艺对文艺观念变革的启示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新大众文艺东莞经验广受关注

座谈会现场,调研组听取市文联、市作协、市文化馆负责人介绍东莞文学发展及推动新大众文艺工作有关情况介绍,倾听与会专业作家、素人写作者、文艺工作者分享个人文学创作的感受心得,并进行文学创作交流讨论。

记者从会上获悉,当前,新大众文艺广受学界和文艺界关注,逐渐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东莞的文艺创作本身具有天然草根性和大众性,从打工文学到素人写作的一脉相承,都是“群众参与文艺生产”的见证。特别近年来,随着自媒体平台和AI技术的兴起,普通人的创作热情被激发,一批来自工厂流水线、社区市井、服务行业的素人写作者在东莞悄然孕育。他们以富有温热烟火气的作品持续破圈,最终汇成广受关注的“素人写作”现象,形成独特的“东莞写作群”,被誉为“新大众文艺”典型样本,备受全国关注。

特别是在时代、生活、文学都在发生巨变的大背景下,东莞的文学创作经验,文学创作者,文学创作土壤,都印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承载着梦想之城的温度。东莞文艺创作总体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和大众化的显著特征。东莞的新大众文学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书写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为城市注入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成为东莞乃至全国文学创作的一面旗帜,凸显了“新大众文艺”东莞样本在当前文艺发展的前沿性、启示性以及重要内涵意义。

接下来,东莞将加大力度,加强新大众文艺“东莞现象”的总结、提升与研究,深度推进课题式研究;围绕新大众文艺,选派新大众文艺家参加鲁迅文学院东莞特殊学堂的培训,设立新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中心、研究基地,举办新大众文艺专题展、座谈会,做好“新大众文艺”宣传平台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新大众文艺东莞实践样本力量,推动新大众文艺从“现象级热潮”升级为“可持续生态”。

人民日报社选择东莞调研并非偶然

广东省作协主席、文学评论家谢有顺通过三个词,阐释了东莞之所以能接连惊动中宣部、中国作协和人民日报社来莞调研新大众文艺实践的原因,也为现场东莞文艺创作者提出了中肯的文艺创作建议和期望。

首先是“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东莞这片热土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务工者来此工作、生活,产生了大量的不同的生产业态、生活形态、群体经验,“其社会发展过程其实也是当代中国的微缩变迁”,“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为当代文艺发展贡献了前所未有的文艺创作的新经验。

其次是“人”,东莞有大量的“新新人群”,他们从故乡来到这里,带着各自的记忆和腔调,在这里奋斗、碰撞、感受,成为了一个个独特的体验者、讲述者、记录者、创作实践者,从而产生了多元身份的文艺创作者,创作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

第三是“环境”,东莞从上到下各个文化机构,对创作者一直保持着关心、扶持和保护,推出了各种有益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健康的文艺发展机制,为东莞文艺发展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友好的创作环境,使得众多文艺工作者、创作者和爱好者被聚拢、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核心力量。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表示,新的时代需要探究新的时代创作经验。就文学创作而言,东莞从当年的打工文学到今天的素人写作,这个一脉相承的群体非常庞大,其创作规律、共同仪式、创作发展的支持条件、独特的创作体验、与今天公共环境下发生的关联等都需要去探讨和研究。东莞新大众文艺创作案例特别好。人民日报社文艺部选择了东莞新大众文艺实践作为调研对象,选择“东莞创作”为调研案例并非偶然,是由东莞自身长期的文艺创作状态、成绩和特色决定的。通过本次调研和座谈会中特别有价值的分享,让调研都有非常大的收获,也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文字:沈汉炎 图片:李梦颖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