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苏州,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园林“对话”;在杭州,惊艳亮相网红地标西子廊桥。
日前,东莞原创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全国巡演走进苏杭,带给观众沉浸式欣赏体验,专家花式点赞,社媒好评如潮,数十家中央、省级、市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一起来看看!

专家花式点赞
《可园可源》此次苏杭之行亮点纷呈,众多专家学者应邀莅临观摩,纷纷以独到视角花式点赞,对这部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东莞市文化馆通过打造《可园可源》,把社会上这么多热爱文化艺术的人聚集起来,共同完成一部作品,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角度来讲,体现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而且把大家的文化热情、文化创造活力都激发出来了。”文化学者戴珩认为,《可园可源》让大众参与到文化艺术的创作中,真正体现了群众性,也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业界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可园可源》的舞台呈现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感受,作品更有一种文化共鸣的触动。它像一幅流动的画卷,把岭南的烟火气、文人气和岭南人民敢闯敢试的精神与家国情怀都融进了音乐和肢体语言里。坐在台下,能清晰感受到作品里的‘魂’——既有传统的根,又有现代的呼吸。”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杨飞看完《可园可源》不吝溢美之词,认为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既有开放包容,又有婉约精致。东莞与苏州都具有一股“柔中带刚”、敢为天下先的韧劲儿,正是这种精神底色促成这次“同城对话”,就像给两地的文化基因做了一次“配对”,实现一次深度的交融与创新。

“看完以后很激动,也很感动。”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朱昌耀表示,非常敬佩东莞市文化馆能够打造出一部《可园可源》这样的舞台作品,相信通过全国巡演,不断扩大影响,将成为东莞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让更多人从文化的层面来认识东莞。

“可以感受到‘中国’二字,透出的是中国文化的浩然正气和中华民族的高雅之气。”中国园林和建筑营造易学导师、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研究委员会常委、苏州古建园林传统文化应用研究室主任陈天趣认为,《可园可源》刚柔并济,现代之科技感和民族之乐感和谐共鸣,对那么年轻的一帮主创而言,实在难能可贵,可敬可佩。

社媒好评如潮
“超级震撼!”“很唯美!”“太惊艳了!看的热血沸腾!”……专家学者花式点赞之外,《可园可源》更在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圈粉”无数,收获如潮好评。
“这次演出给了我一次很好的认识岭南画派、认识可园的机会。”看完《可园可源》苏州站巡演,有观众在小红书上以“《可园可源》:出乎意料的美学体验”为题,从设计、舞蹈、音乐、舞美、文化等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观后感。谈到舞美直言“太美”,“利用层层帷幕将投影的美发挥到了极致,春夏秋冬和水墨丹青的美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无数画纸从天翩然而下的那一幕真的太震撼了!”

“这样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观众王女士看完《可园可源》果断被“圈粉”,称《可园可源》结合了3D投影以及现代声光电技术,并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做了一次非常好的尝试,“很愿意‘多刷’,也许会追着《可园可源》巡演去别的城市。”
在杭州,《可园可源》惊艳亮相湖滨银泰in77西子廊桥“文艺赋美”盲盒音乐会,线下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被这场视觉盛宴震撼到的杭州市民游客纷纷表示,看完很想找机会去东莞可园打卡,还有观众说想穿着汉服去游可园。

“国风才是顶级浪漫!”“审美的尽头是国风!”“正好路过,欣赏到一场美轮美奂的表演!”“穿越时空的浪漫!”“本来是看西湖喷泉,被西湖边上这个节目(《可园可源》)震撼住了!”“活久见!西湖西子廊桥LED竟然会开屏?!”“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在杭州网红地标西子廊桥惊艳亮相后,《可园可源》迅速在小红书引发一股热潮,各种美图、短视频让人大饱眼福。有观众表示,原以为是大屏幕放的视频,仔细一看是真人在演奏,“词汇很匮乏,当下脑海里只有‘好美’‘好酷’反复交织。”

《可园可源》苏杭站巡演圆满落幕
下一站,新疆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