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2025年第一期非遗培训班举行,干货来了!
东莞+ 2025-05-16 17:36:49

5月16日,由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办的2025年第一期非遗培训班在市文化馆实验剧场举行,广州榄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榄雕高级工艺美术师曾宪鹏,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希,分别聚焦“广州揽雕的传承与创新”“非遗项目系统性保护与传承创新”,带来针对性、指导性极强的“干货”,让前来参加培训的非遗专家、各镇街文化服务中心非遗分管领导、非遗专干、非遗主题馆负责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讲解员志愿者等收获满满。

受父亲曾昭鸿(广州榄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影响,曾宪鹏自小接触榄雕,并于2002年起从事榄雕创作,代表作《中华乐韵》《金玉满堂》先后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参与创建榄雕宣传阵地,成立传承基地、体验馆等多处具备活态演示、作品欣赏和对外交流的综合性场所,并常态化举办技艺培训班和体验课程;为更加系统性传播榄雕文化,整理、编写和出版《广州榄雕》书籍、榄雕职业学校教材及中小学教材,并在学校常态化开展榄雕课程,培养一批榄雕技艺的师资人才,推动榄雕技艺在校园内系统、可持续性开展。

讲座中,曾宪鹏结合自己的探索实践,详细讲述了广州揽雕的传承与创新,包括组建师资团队及编写教材、组织举办榄文化研学游、文创开发、科技赋能等。曾宪鹏认为,非遗传承与创新离不开政策支持与政府的平台搭建;任何非遗项目都可以通过现代设计与技术融合焕发新生,不仅可以保留传统手工技艺,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提升制作效率与创意表达;非遗可以作为文化输出的载体,成为连接国内外文化的桥染;可以通过开发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高端艺术品等,拓宽非遗产品的市场边界;要努力探索更多新材料、新技术与非遗的结合,推动非遗产品的迭代升级;可以深化非遗与时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拓宽非遗传播渠道。

陈希现致力于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教研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从事文化遗产项目的调研、评估、指导、咨询和评审工作。讲座中,陈希围绕“非遗项目系统性保护与传承创新”,从“非遗项目系统性保护的科学方法”“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的困境挑战”“非遗项目传承和创新的责任担当”三个维度进行了阐述。

谈到“非遗项目系统性保护的科学方法”,陈希认为非遗保护需超越“项目化”“碎片化”思维,建立“项目-社区-环境”三位一体的整体性保护框架。这要求将非遗项目与其依存的文化生态空间进行系统性保护,通过政策引导与空间规划,实现非遗项目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针对非遗项目的差异性特征,需建立分类保护标准与动态评估体系,如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重点构建技艺传承与材料研究体系;对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表演艺术类项目,需完善剧目抢救性记录与数字化传播平台。同时,推行传承人动态评估制度,将传承活动频次、学徒培养数量、创新成果转化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形成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借鉴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可在非遗集聚区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通过政策倾斜引导非遗项目与文旅产业融合,实现非遗保护与城市更新协同发展。

培训结束后,参训人员纷纷表示学有所获,学有所悟,下来将努力把学习成果运用到非遗保护的具体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强担当,推动东莞非遗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文字:赵水平 图片:赵水平 编辑: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