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石岐,有这么一条老街
古巷幽深、青砖黛瓦、雕梁画柱
却吸引了越来越多
年轻人在此集结
成为中山版“东山口”...
这就是民族路



民族路原为西市,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而改称为民族路,1967年曾改为东风路,1981年夏至今沿用民族路这一路名。



因侨而兴
中山最早的“CBD”
民族路曾是中山最早的“CBD”——1925年,南洋华侨归乡建起骑楼商铺,药铺、茶楼鳞次栉比。

漫步民族路,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南洋骑楼拱廊与民国青砖小巷相映成趣。

图:小红书ID:孙文东腹肌哥

1984年,民族路发展为小商品市场,后来也称之为“女人街”。铁皮棚下童装、围巾、连衣裙在此流动成河,喧闹声里藏着中山初代个体户的淘金梦。
老街焕发“新生”
年轻人打卡集结地
如今,一群年轻人正用创意重新点亮老街。他们将咖啡机、制冰机搬进百年老屋。在一个悠闲的午后,选一家心仪小店小憩,看历史与潮流在拿铁拉花中交融……





除了保留老房原有的风貌,年轻的主理人们用新潮又大胆的设计,让极简工业风与老墙灰砖达成美学和解,形成民族路独特韵味的“特调”。

当咖啡的香气还在老街萦绕,不远处,买手店、甜品烘焙、简餐等也在悄然生长,一个个“平平无奇”的店面里挤满了“识货”的美食探秘家。




老城肌理中的无限可能
这条街上,老业态并未退场,反而因为年轻人的涌入,焕发“第二春”。经营30多年的音响店、唱片店,将你带入那个港风的“金色年华”。

民族路的复兴不是一场怀旧游戏,而是一次城市记忆的创造性转化。政府在推动古城活化的过程中,中山年轻人又用自己的idea重塑古城的记忆。


设计师将废弃老屋改造成文创空间,摄影师用镜头捕捉老街光影,老街的肌理被重新编织成年轻社群的社交地图。

每一块青砖都在讲述过去
每一杯咖啡都在酝酿未来
在一个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午后
不妨到民族路
这条闹市背后的
静谧老街来一场citywalk
品味中山版的“东山口”
中山发布编辑部
编辑:邹岳廷
美编:钟美君
执行总编辑:高明国
总编辑:李华炎
部分素材来源:中山石岐发布、香山古城综合党群服务中心